一万小时定理,最早的出处来自于畅销书《异类》,作者格拉德威尔在书中无不鼓动的告诉读者:“人们眼中的天才之所以卓越非凡,并非天资超人一等,而是付出了持续不断的努力。只要经过1万小时的锤炼,任何人都能从平凡变成超凡。”
对于那些希望成为领域内达人的普通人,不可谓是怦然心动,最重要的是,这个定律不讲出身,也不用讲天赋。
那么,事实怎样呢?我们一起来一探究竟。
01
首先我们不得不问,1万小时定律,到底是怎么得来的呢?
这件事情还要从诺贝尔奖说起。1973年,赫伯特·西蒙(1978年这位仁兄获得了诺奖)与合作伙伴威廉·蔡司发表了一篇关于国际象棋的论文,论文中主要研究了象棋大师和新手的区别。
他们研究发现,象棋手们虽然他们的工作记忆容量相差不大,但是,大师级象棋手无论在摆盘、复盘等方面都强于普通棋手。
在论文中,西蒙对于象棋大师的超凡记忆,给出了自己的推测。他认为象棋大师们正是因为用了10年的时间,才能达到这样的水平。
时间来到1976年,美国心理学家艾力克森与西蒙再次就此项研究,发表联合论文。
随后,艾力克森从象棋推广到其他领域,研究范围变得更广,数据更为丰富。1993年,他发表了论文,论文研究了音乐学院三组小提琴学生。三组人中,第一组是学生中的明星人物,他们会成为未来的小提琴家,第二组学生,实力仅次于第一组,第三组学生,他们只是希望成为一名音乐教师。通过跟踪他们的学习,艾力克森发现,第一组学生已经练习了1万小时,第二组是8000小时,最后一组只有4000小时。
这便是格拉德威尔1万小时定律的由来,关键问题是,西蒙全篇论文强调的是刻意训练,而不是这个魔怔一般的练习时间。
在2012年,艾力克森公开表达了自己的不满,由于西蒙错误的理论延伸,导致了自己成为学姐炮轰的对象,更重要的是,西蒙最重要的刻意训练这个研究结果,被忽视了。
02
那么,1万小时定律能站住脚吗?
我们可以对各个领域进行调查,是否不同领域有1万小时这个最低的阈值。
可以看到的是,优秀的专业演员,大约需要3500小时便可以掌握专业技能;而记忆力大师们,大约需要花费数百小时;许多互联网创业大咖们,也不需要这么久。
其次,不能只关注于时间,除了时间,还有其他因素在制约着你的发展。比如,专业运动员,对于身高和身材都是有要求的,钢琴演奏家的双手,一定比平常人要长才行,优秀科学家的智商往往高于125,这些都不是1万个小时便可以弥补的。
最后,能不能取得成功,还要注重方式方法。在练习时,只是关注时间,而不随着你的时间变化,进行阶段性的调整,只是为了完成任务而完成任务,最终,你只能是一个高级新手,专家是不可能的,这辈子都不可能的。
03
最后,我们用一个有趣的沙堆悖论来破解1万小时定律。
这个悖论是这样的:
1粒沙子不是堆,那么,2粒沙子也就不是堆了,那么,这样推理下去,3粒也不是堆了,以此类推,1万粒沙子也就是不是堆了。
也许有人说,假如设定1万粒沙子是一堆,那么少于此就不算是了吗?仅仅多了一粒就算是了,这恐怕不合理。所以,这样的一个可变边界,到底多少合理呢?没有,所以1万小时这样的设定价值便不存在。
最后,不同领域都有自己的特点,我们讲因地制宜,而不是用一个理论去套所有情况,这也有违事物发展规律。
「无戒365极限挑战日更营第85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