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自网络)
今天上午,一个年轻妈妈带着她女儿来办业务。小女孩大约四五岁左右,在营业厅巡视了一圈之后,就对这里完全失去了兴趣,开始跟她妈妈说:妈妈,我要玩你的手机。妈妈不理会,拿起手机看了看,听了几条语音。小女孩继续大声喊:妈妈妈妈我要玩你的手机!妈妈还是不理会,于是小女孩开启了紧箍咒模式,循环念着咒语:妈妈妈妈,我要玩你的手机。期间这个妈妈除了不耐烦的呵斥让她小声点以外,没有任何别的语言。很快,业务办完了,妈妈带着孩子离开了。
我不禁要问了:
为什么短短两三分钟的时间小女孩都不能耐心的等待妈妈办事?
为什么小女孩除了吵着要手机以外没有别的要求?
孩子的性格塑造深受父母与家庭的影响,孩子吵着要手机时,妈妈没有任何解释也没有安抚,只有冷漠的对待,简单粗暴。我想这个妈妈在家里也一定没有花多的时间和孩子沟通与互动,毕竟一停下来孩子就闹着要手机。从孩子身上我看到了一个有时间就玩手机的妈,我也看到了一个兴趣爱好单一的小女孩(也可能是我武断了)。
除了给孩子玩手机或者看电视看动画片以外,我们还能做什么?一定是陪伴啊!而且是有质量的陪伴!为了省事打开电视放动画片自己玩手机,这不叫陪伴叫混点。陪伴应该做的事情比如:放下手机和孩子一起读绘本,一起看书,一起学习,一起做游戏等等。
有同事跟我诉苦:我家孩子不爱看书,一拿起书不是撕掉就是扔一边去了。那么找过自己的原因了吗?自己平时在孩子面前除了玩手机还有什么其他的兴趣爱好?自己不看书凭什么要求孩子爱看书呢?还有书买对了吗?
还有朋友说白天上班累死了,好不容易回家休息一下。当然要拿起手机放松一下,看看朋友圈刷刷微博追两集热播剧,他爸只知道玩游戏,我一个人累死了……理由千千万,其实不用心。
我的表姐坚持每天陪孩子读书,到现在孩子五岁多了从不间断。有一次事情多了忙到了睡觉时间,她想着太晚了就停一天吧,结果睡眼惺忪的孩子自己拿出书来要求读完以后睡觉。她把这记录下来,庆幸没有将无声的想法化成有声的语言,欣慰孩子坚持的习惯养成,也反省自己的时间安排不合理。有心的妈妈会把孩子的每一件事都会放在心上,让自己做的更好。
我家皮儿子特别喜欢看书,也是因为他和别的孩子不一样,不会走路让他少了很多同龄孩子的乐趣限制了他的天性。于是我选择让他的精神世界丰富起来,他六个月大的时候我买了一本《大卫不可以》,一段时间里这本书成了他的最爱,后来这本书一直看到了快两岁,书都翻烂了。我还记得有一次他不肯做训练我的威胁是:你不好好练习,妈妈再也不想给你买书了。于是他就乖乖的听令了。
亲子教育一定要父母都参与进来,他爸不喜欢看书只喜欢玩手机,我就买了积木让他陪孩子玩,开始儿子抵触和他玩,我说妈妈不会玩积木。于是在儿子的强烈要求下,他爸放下了手机,只要是积木时间,都是他爸的任务。当然我们做的还远远不够,我们是周末父母,平时都是爷爷奶奶辛苦的照顾着,在心疼他的时候他也养成了很多坏习惯,比如吃饭要看动画片,训练爱讨价还价……这些都是不可避免的事情,不能过于苛求老人,是自己缺失了一部分孩子的成长过程,在陪伴孩子的路上只能用心再用心。
孩子的兴趣爱好都是父母有心培养起来的,做了父母,任何时候都在言传身教,所以放下手机吧!多看看书充实自己,多陪陪孩子读好书,不要给孩子买什么十元三本的垃圾书,有些乱七八糟的故事书买错了是毁三观的。如果实在不知道买什么好,那就尽量买正版书,买口碑书,洞洞书,立体书……从孩子最感兴趣的方向入手。如何去陪孩子读绘本?那又是另一个话题了。
另:别把钱包捂太紧,精神食粮的投资永远不会折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