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重声明:文章系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文/有殷天乙汤孙师虎父
很多事情可能并非如同表面看上去的那样,也往往与别人口中所传说的大相径庭。这正如于1940年上映、并获得第13届奥斯卡最佳影片及最佳摄影奖的《Rebecca》(译作蝴蝶梦)中 Mrs. Danvers(译作丹弗斯太太) 一角,其行事风格和深藏心底的秘密一直以来存在多种解读,却始终未能抓住其要领。
1、偏离的主轴
长期以来对《Rebecca》进行分析的焦点通常放在男主 de Winter 先生去世的妻子 Rebecca 上,以至于对其他角色的解读也往往不自觉地去围绕 Rebecca 展开。事实上导演希区柯克早已在不同场合暗示过,Rebecca 只是为了引导剧情进展而设置的一个 “Mac Guffin”(译作麦格芬)。
所谓 “Mac Guffin” 通常指一个并不存在或者虚化的概念,观众可以毫不关心其意义,但是电影中的人物却必须对其拼命追逐。换句话说,这个东西不上秤二两都没有,上了秤三千斤都打不住。只要电影中关键人物对 “Mac Guffin” 进行操控的真实意图还没有完全暴露,那么 “Mac Guffin” 就是有效的,而观众就还不掌握解开悬念的钥匙。
在电影当中,负责对 Rebecca 这个 “Mac Guffin” 进行操控的人其实正是 Mrs.Danvers。这无疑将电影的主轴指向了一个观众容易偏离的角落,也即 Mrs.Danvers 恐怕才是某种意义上真正的主角,或者至少是跟女主角在唱对台戏。导演正是通过掩盖她的真实想法来维持所谓 “Mac Guffin有效”,以达到放大情节中悬念所带来张力的效果。只有解开 Mrs.Danvers 心底隐藏的秘密才能回答关于这部电影的诸多谜团。
2、误解的根源
除了琼.芳登饰演的女主一直误以为的 “de Winter 先生与前妻 Rebecca是真爱” 这个需要由剧情来揭示的错觉之外,《Rebecca》剧本之中还潜伏着两个特意设置用以误导观众的提法。
第一个误解就是所谓 “Mrs. Danvers一直非常崇拜Rebecca” 之说,这正是剧本给观众下的一个 “蛊”,也即所谓 “Mac Guffin”。只要大家继续相信这个说法,而且剧情也看起来似乎确实在围着这个说法团团转,那么整部电影的悬念就仍然处于 “Mac Guffin有效” 的状态之下,观众也就始终看不清局势的发展趋势。
而这个提法到底从何而来?这只不过是 de Winter 先生的姐姐 Beatrice 首次见到女主并与之闲话时说出来的。那么这个提法到底正确吗?这恐怕也只是 Beatrice 她自己的一孔之见。
譬如她在没见到女主之前与其丈夫 Lacy 少校八卦时,曾以为这位新任 de Winter 夫人只是一个 “ex-chorus girl”。从字面上看这是指“前合唱团演员”,用现在流行的说法其实是指“小戏子”,并被引申为“交际花”。当然见面之后两人大为吃惊,并立刻修正了自己的观点。
可见这位心直口快的 Beatrice 所持见解恐怕往往也没有那么靠谱。后来剧情的进展中将会揭示一个事实,也即 Rebecca 生前曾经勾引过 Lacy 少校,因此 Beatrice 心中必定对这位前弟媳颇为厌恶。Beatrice 所谓 Mrs. Danvers 对 Rebecca 的崇拜更多属于一种揶揄的口吻,其一方面对 Mrs. Danvers 持家的能力表示钦佩之外,同时对其做作的姿态则是非常不以为然的。
基于这种成见之上,Beatrice 对 Rebecca 与 Mrs. Danvers 之间关系的看法注定会是有失偏颇的。剧本安排其在这里所作的陈述,更像是与后来女主对 Mrs. Danvers 行事的误判进行呼应,以便支持那个引导情节进展的 “Mac Guffin”。所有这些看法传递的潜台词其实就是:Mrs. Danvers 对 Rebecca 其实并没有那么崇拜,她言必称 Rebecca 恐怕另有目的。
第二个误解则是基于“对 Rebecca 的迷信”这个被 Mrs. Danvers 操控之下的 “Mac Guffin” 而形成的,也即女主一直认为大家也都在拿她和 Rebecca 比较,并且自己明显处于严重的劣势之中,当然事实证明并非如此。
当女主很苦闷地跑去向 de Winter 先生的财务经理 Frank 求证时候,却得到了另一番说法:事实上大家非常看重女主身上一系列心地善良、待人诚恳以及谦逊端庄等令人耳目一新的特质。比起之前 Rebecca 那些张扬的美貌、智慧和风趣而言,女主的单纯和朴实才真正赢得了 Manderley 上上下下人们的尊重。
除了 Mrs. Danvers 这个例外,打资格最老的男仆 Frith 起,生活和工作在庄园里那些仆人和员工对待女主的态度里从来没有流露过一丝轻蔑和鄙夷。相反,笔者能看出他们实实在在的恭顺、耐心和关爱。这一切的根源其实在于这些人全都见识过 Rebecca 之前的淫乱、自私和跋扈,她的那些所谓才艺在人们眼里事实上根本一文不值。
这一反差长时间没能被女主和影片的观众们参透,究其原因其实仍然在于剧本需要通过 Mrs. Danvers 继续操控那个 “Mac Guffin” 来干扰大家的判断。其实非要说起 Mrs. Danvers 对于 Rebecca 的真实看法,就常人的认知来讲,她和在 Manderley 的任何其他人想必也没有什么两样,骨子里对这个人仍然是鄙夷的。
这里编剧和导演巧妙地利用诸如 Beatrice 的误读和女主的自卑等因素来配合 Mrs. Danvers 继续维护着那个有关 Rebecca 的 “Mac Guffin有效”,尽管同时借 Frank 之口提示了完全相反的答案。这个把戏无疑是在利用了观众在影片进展中更多地将自己锚定在女主的主观立场上,而往往无视 “Mac Guffin” 是否真实存在的这个心理学特性。
3、Mrs. Danvers 真实的内心世界
既然笔者坚持认为 Mrs. Danvers 对 Rebecca 的态度绝非如同表面看上去的那样,那么她如此做派背后的真实想法到底是什么呢?整部电影里只有在一个场景中 Mrs. Danvers 表露了自己真实的心迹,那就是她带女主参观过去 Rebecca 居住的西厢房那一幕,也是她在全剧之中唯一一次眼里有光的时刻。
正如 Mrs. Danvers 本人所承认的,她自打女主到来的第一天起就盼望着能向这位新任 de Winter 夫人展示这间整个 Manderley 庄园中唯一拥有海景的西厢房。这绝对是一句大实话,只不过未便主动开口罢了。
而这位首席女管家拉开房间的主窗帘的那一刻,她内心深处想必是极其陶醉和自豪的,这也是整部电影中最为充满阳光的那个华彩瞬间。这一刻 Mrs. Danvers 站在房间的C位,仿佛她才是西厢房进而是整个 Manderley 的女主人。
当 Mrs.Danvers 进一步展示大衣橱的时候,她的神情是极为认真、投入的,不见些许平日的傲慢和刻薄,仿佛她一直在等待这个将自己的珍藏的宝贝拿出来与他人分享的时刻。有资格来观摩这些珍宝的客人在 Manderley 可不多见,而这位新任的 de Winter 夫人则是相当难得的展示对象。
当她拿出那件从前圣诞节时 de Winter 先生给 Rebecca 买的貂皮大衣时,首先用自己的脸颊感受了皮毛的柔软,然后才递给对面的女主来尝试。试问各位看到这里,回想起自己生活中是否也有过类似的一瞬间?那就是当你拿出自己珍爱的绒毛公仔来摆弄时才有的行为。当你拿出自己深爱的玩具熊或者类似的东西时,首先想到的就是自己先给它一个深情的拥抱,去贪婪地吸吮那份松弛和爱意;当你的心都被萌化了的时候,才会想到拿去给对面的朋友也感受一下。
试问如果你真的对某人崇拜得五体投地,那么真的会这样摆弄他(她)留下的纪念品吗?我想答案是否定的。更不用说两个性格非常鲜明的强势女性之间真的有可能存在崇拜关系吗?所以这一刻对 Mrs. Danvers 而言,她自己就是这件貂皮大衣的主人,因为没有别人来和她争夺。女主是根本威胁不到她对西厢房的统治的,因为她早已被自己操控的那个 “Mac Guffin” 压迫得透不过气来。
当 Mrs. Danvers 向女主展示那件黑色蕾丝睡衣的时候,注意这里面有一个细节:睡衣被罩在了女管家自己的手上,并且特意提示对方可以透过睡衣看见她的手。这个肢体语言背后暗示了在 Mrs. Danvers 内心深处,真正穿上了这件睡衣的正是她自己,透视装之下若隐若现的是她自己的肉体,而从来不是什么 Rebecca。她费尽心思绣成的睡衣套,并非单纯象征着对前任女主人的崇拜,而是对她自己的爱怜。
4、分裂的双重人格
那么现在问题来了,如果Mrs. Danvers 将自己视同为 Manderley 真正的女主人,她又如何处理自己对前任女主人 Rebecca 的效忠呢?这看起来是一个矛盾,但实际上却完全可以兼容。
拍摄于1940年的这部《Rebecca》事实上仍然并非完全由希区柯克主导,而第13届奥斯卡最佳影片奖事实上更是被授予了他在好莱坞的引路人、也是本片真正的老板大卫.赛尔兹尼克。由于这位强势的制片人对拍摄细节的干涉,希区柯克对许多心理学概念的理解往往未能得以体现。直到二十年之后,当希区柯克独立主导的影片《Psycho》(译作惊魂记)上映时,对这种分裂人格的领悟才被充分地表达了出来。
在《Psycho》中,反派男主 Norman Bates 假想自己的母亲仍然活在家中,于是同时扮演了 “本人” 和 “母亲” 两个角色并在之间自如地不断切换。单就电影拍摄手段而言,Norman 想象中仍然存在的那个 “母亲” 其实就是我们之前提到过的 “Mac Guffin”,其本身仍是自己操控中虚幻般的存在。只要这个概念的真相暂时不被揭穿,那么悬念就始终存在。
同样的道理,现在让我们回到《Rebecca》中。既然 Mrs. Danvers 操控了这个早已不存在的 Rebecca 作为推动悬念不断膨胀的 “Mac Guffin”,那么她同样可以选择在特定场景下亲自扮演 Rebecca。当然如同 Norman Bates 的 “母亲” 一样,是不能够随便拿出来给别人展示的,而只是在其内心深处一种另类的存在。
所以当谈及 Rebecca 的时候,Mrs. Danvers 不得不诉诸魂灵,认为死者的魂魄有时候能够回到 Manderley 来,甚至能够听到她轻快的脚步声。注意在所有希区柯克的电影中,是从来不允许任何鬼魂等超自然因素存在的。一切所谓玄幻都不过是装神弄鬼,都是人为制造的假像,用以掩盖一个不可告人的现实。在这里 Mrs. Danvers 需要掩盖的正是她平时内心深处自我扮演的另一个Rebecca,是一个摆脱了现实中淫乱、自私和庸俗而堪称绝对完美 Rebecca。由于无法公开向 Manderley 的众人展示只得借助前任女主人之名义存在,也即 Beatrice 眼中误以为其对 Rebecca 的盲目崇拜。
当电影中女主决心揭竿而起,终结这个虚幻的 Rebecca 之存在时,也将部分地摧毁了那个被女管家操控下的 “Mac Guffin”。此激起了 Mrs. Danvers 的狂怒,因而利用化妆舞会之机引导女主扮成去年 Rebecca 的装束而翻车,并差点成功地利用这个机会逼迫其自杀。当 Mrs. Danvers 讽刺女主远远比不上 Rebecca 的时候,她心里想说的其实是对方在 Manderley 的地位和意义实际上远远比不上自己而已。
不过偶然发生的海难以及一系列随之而来的事件将关于 Rebecca 的一切假面具揭穿,此时本剧已经处于一个 “Mac Guffin无效” 的状态。当悬念结束之时,Mrs. Danvers 已经无法继续其扮演内心深处那个想象中的 Rebecca。这场属于她自己的化妆舞会终于也要落幕了,于是其选择将 Manderley 连同自己一把火烧为灰烬。直到这一刻女主仍然生活在她制造的 “Mac Guffin” 阴影之下,并没能理解这位女反派的真实想法,而断言其宁可毁掉庄园也不愿意看到 de Winter 夫妇幸福地生活在一起。
事实上,这不过是 Mrs. Danvers 为自己导演的这出大戏的落幕而已。被大火吞噬的,是她内心深处长期扮演的那个虚幻的 Rebecca 及供其表演的这座华丽舞台。
5、后记和思考
随着我们不断地挖掘和思考,关于 Mrs. Danvers 心理动机的新发现可能永远也不会终止。不过这里面我们可以大胆地进行一个假设:考虑到《Psycho》中 Norman Bates 事实上由于嫉妒和不满而毒杀了母亲,并由自己去扮演一个更加完美的母亲,那么在《Rebecca》中前任 de Winter 太太的患癌与死亡到底与这位女管家有没有关系呢?这将是一个十分有趣的话题。
如果我们考虑到 Mrs. Danvers 曾经与 Rebecca 无话不谈,并且清楚地了解其淫乱的生活内幕,甚至能够一口气背出 Rebecca 在伦敦的私人医生的详细住址,并允许其使用自己的名字秘密就诊,这就不能不引起怀疑了。很有可能女管家对她的这位女主人表面恭顺和羡慕,内心却极度痛恨,所以采取一定手段将其毒害并导致其患癌,当然这些猜想暂时并没有进一步的直接证据。
如果读者想知道 Mrs. Danvers 形成这种心理状态和分裂人格的深层次原因,那么这个答案其实是非常明确的,不过它并不出现在这部电影当中。我们可以参考另一部奥斯卡获奖影片《The Silence of the Lambs》(译作沉默的羔羊)中的名句:
How do we first start to covet? We covet what we see every day.
我们怎样开始贪图的?我们贪图那些每天都能看到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