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解忧40讲》

翻看每本书都有它的缘起,慢慢静心去看,越看越欢喜。全书对佛学的基础、经典对了讲解,过程中穿插着不少有趣的典故、公案,也结合了大量现实生活的例子,用通俗的语言帮助读者正确地打开一扇佛学的初识之窗,感受到佛学的智慧与慈悲,以及当今社会中如何体现佛学的积极意义,也提供了一些应用的抓手。全书分为四大部分:

悉达多,简单讲述了FoTuo的悟道经历,即佛学的缘起;

观自我(我相)。悉达多用四圣谛—苦集灭道—讲出人生八苦(生老病死、忧悲恼、怨憎会、爱别离、求不得),解析成(集)苦的各种原因,指明灭苦的结果是烦恼止息、解脱,慈悲地道出各种灭苦的方法。我简单理解为苦根源自强烈的“我执”,灭苦须去“我执”。万物与我都在无常流转,五蕴六根、十二入十八界统统找不到一个“常我”,又何苦执着!如何“去我执”?近善士、听正法、理做意(尝试用正法思考日常生活的问题,看看能否减少烦恼)、法随行(知行合一);可简化为适当约束自己的生活方式、节制无休止的欲望,保持正知正念正言正行来消除“贪、嗔、痴、慢、疑”带来的烦恼心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这也是身心健康的起点。这一部分收尾还简单介绍了修心的必修课—禅修的益处、方法。

观众生有众生才有我,有我相,亦有人相、众生相。人是社会性动物,万物的一员,不可能独善其身,所有的相遇、离别、世间的一切都有连接,都是因缘和合(亦称缘起),然而“我执”会将我与万物产生对立感、产生各种烦恼心,如何消除烦恼以达到“与万物并存而不对立”的自在境界?这一部分通过对《心经》、《中论》的讲解来进一步阐述空—真正的空是无自性(无本质、无常、无我),也进一步解析万物一体、皆是缘起,警示我们不要落入虚空,要积极地面对现实生活,做个“去我执”的觉醒者,最好发大愿行菩萨道。讲到菩萨,脑海里最先呈现的就是观世音菩萨的形象菩萨道即大乘,相对小乘(执着法)来说,其实菩萨、佛都在每个人的心中,而非外相《金刚经》解释了何为菩萨道:心始终保持不住四相、不落我执亦不落法执。一切皆缘起性空。如何行菩萨道?慈(予乐)悲(拔苦)众生,以无所住而慈悲,即不带得失、功利心、不求回报地助人于方法。

观生死(观寿者相)。我较早地接触了至亲的死亡,谈不上恐惧,但会焦虑,有点思考也并不深刻。对天地的敬畏、家族的传承为我们提供了一定的精神支持,但潜意识里避讳讨论死亡。随着时代发展,人们重新思考死亡、生命的意义,不妨看看佛学怎么说。佛陀提出业力循环、生死轮回概念,生命就像一条业力之河奔流不息,说尚未觉悟的生命受到业力、无明的限制,不断造作,使生命无尽轮回。他用六道勾勒出一个广阔的时空世界,人处于善道,人间又称娑婆世界,人能感受苦,能思考、行善,就有觉悟的可能,固说“人身难得”,但行恶就可能沦入三恶道。佛陀就是导化众生通过觉悟摆脱随波轮回,从而彻底解脱、涅槃。佛陀通过描述净土世界的美好让人们对觉悟有信心,但又指出心即净土、万法唯心,再还是回到无常、无我、无自性的认识和行善积善

类似的书我也读过几本了,随着经历的增长,每次阅读都有新的收获。这本书的阅读让我对业力、缘起、因果有更真切的感受,加上同时在看一本关于宇宙科学的书,也让我对万物一体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躺平”“佛系”只能作为缓解情绪的方便小巧,积极生活(认识和真正接纳无常无我)、认真修行(为善去恶)才是佛学真实意!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