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毛姆曾说“培养阅读的习惯就是为你自己构建一座避难所,让你得以逃离人世间几乎所有的痛苦与不幸”
生活都是不尽如人意的,没有人能一贯地享受快乐,当低落,受挫,遭遇苦难时,我想,阅读是一件最低成本的事情了。
我想大家都喜欢读小说,就像对财物的占有欲一样,想要听故事的欲望也是人性之中根深蒂固的一部分。从小时候起,我们就爱围着长辈们,听他们讲嫦娥奔月啊,吴刚砍树,女娲补天这些小故事,津津有味着呢。所以,故事性是选择阅读的根本动力,我们因为好奇而读完整本书。
实际上,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都是在讲故事,而让他们获得至高无上荣誉且流芳百世的原因,还是故事的底层逻辑揽括了人性的全部。从前,我读郑渊洁的《智齿》,是被书的故事的趣味性吸引,书里说长了智齿竟然会变成天才,小时候没见识的我看了后,真是大吃一惊,也想长一颗。慢慢地,开始读学校里课本上推荐的中国四大名著,《水浒传》里的梁山好汉,个个凶巴巴的,好像不那么讨人喜欢,但我后来回想起来,那时候的环境和历史下,出来的草莽英雄也是一种英雄主义。高中也没什么自我意识,随便去图书馆里翻到一本《罪与罚》就开始读,读的累死了,就好像吃石头一样,难以下咽,这些年我才知道,我那时候看了一本多么伟大的书。
随着读的书增加,就开始选自己感兴趣的书来读,正如恋爱一样,都是多接触了解人之后,你才能知道自己喜爱什么,做出自己的选择。还是毛姆所说,读书不应当勉强自己,读书读得苦大仇深,不如不读,阅读首先应当愉悦自我,我选书的逻辑是选名著,大众读者觉得好的,作为初级入门阅读者,还是跟着大家的脚步走比较妥当。如果真的读了一本书,大家都说好,而我却读不下去,我也不会再硬读了,那就是我与这本书或者这个作家无法相遇,那我们就放过彼此,让彼此都去找对的人或书吧。
最后,还是想说,书读多了,自然会有自己的思考逻辑,读文字的过程中,其实已经跟着作者去体验,去思考,去感受。不断地增强对自我的了解,因为人性多变,但万变不离其宗,各种各样的作家,早已在他们作品里塑造了不同的人,让我们得以见众生,悟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