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96年,清朝的一场农民起义几乎要了清朝的命。
当时的嘉庆皇帝刚刚继位,国家却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动乱。遍及民间的白莲教以“官逼民反”为号召迅速发展起来,越来越多的教众加入到反清的队伍中。这一年,各地的教首感到时机成熟,便聚义起事,共同反清。不承想事情败露,湖北宜都、枝江一带的教众便提前起义,紧接着是长阳、来凤、当阳等县,很快波及全省。在湖北的影响下,四川各地的白莲教也都纷纷响应。
白莲教采取流动作战的方式,所到之处得到了教众的大力支持,一时间斗争区域扩大到湖北、四川、陕西、河南、甘肃等五个省份,参与人数达到几十万之众,一场由川楚首发,各省积极策应,轰动全国的农民起义就此爆发。
白莲教起义历时九年多,占据府、州、县、厅、卫等204个,华中大地眼看就要分崩离析。清政府为了剿灭白莲教,投入了白银2亿两,大约相当于五年的财政收入,同时也损失了大量的清军。经过旷日持久的战斗,国家状况急转直下,“康乾盛世”留存的成果几乎消失不见,清朝的衰落已经不可逆转的发生了。
白莲教是历史上流传很广的一个宗教结社,唐、宋以来都有存在,一直以来起义举事不断。但他们从未像嘉庆年间爆发的如此集中,教众反抗的如此彻底。
为什么会这样呢?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白莲教起义的集中爆发,其恶果其实早在乾隆年间就已经种下,并在乾隆末年达到了极端。
我们知道嘉庆之前是存在了130多年的“康乾盛世”。作为清朝发展高峰期,“康乾盛世”几乎达到了一个极致:国力强盛,幅员辽阔,经济繁荣,人口增长迅速。
盛世固然令人欣喜,但这都是国家层面的,普通民众其实生活的并不如意,繁荣的背后难以掩饰的是种种矛盾和危机。
人地矛盾激化。从康熙中期,到乾隆后期,清朝的耕地增加了三分之一,达到了7亿亩以上。土地增加本是好事,但与人口增长联系在一起就要辩证看待了。在此期间,清朝的人口增长了一倍,达到3亿元,人多地少的矛盾极具恶化。在川楚地区,外来移民大量植入,而起本身的耕地却极为有限,加之受限于自然条件的限制,当地民众生活艰难,饥民达数十万人之多。这也是白莲教起义最先从湖北、四川爆发的原因。
吏治腐败。官僚机构腐化堕落,民族歧视下的官僚制度,有大批无德无能的满蒙官僚长期窃居军政高位,固化了阶层,严重影响国家机器的良性运作。政治专制有增无减,官场腐败愈演愈烈,中国的制度已经脱离了世界先进行列。
以上两个方面,虽说是国家层面的,却与民众的生活息息相关。一旦出现问题,最先激化的必然是内部矛盾。盛名之下,其实难副。康乾盛世虽然厉害,但在后期,尤其是乾隆走后留却下了一个大坑,几乎要了清朝的命。
前有白莲教教乱,清廷围剿已倾尽全力,紧接着英国人又来了,其他列强也虎视眈眈。盛世之后的清朝如同一艘破船,正行驶在波涛汹涌、危机四伏的海面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