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于道德经共修小组的生命体悟与实践智慧。
"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通过大家共同真诚的分享,我们见证了道德经这一古老智慧在现代生活中的无限作用。
一、虚极静笃:创造内在的包容空间
“致虚极,守静笃”、不仅是状态,更是主动的功夫,不仅是修行方法,更是一种生活态度。
“致”和“守”不是被动的描述,而是主动的动词,意味着这是一个需要刻意练习、努力达到并坚定维护的过程。
虚是空间,静是稳定,二者是相辅相成
1. “虚”是“静”的前提:唯有先“致虚”,倒空杯中的浑水,才能为“静”创造空间。
2. “静”是“虚”的巩固和成果: 当内心达到清静,天地的能量和智慧自然会融入其中。
愈虚则愈静,愈静则愈虚。
3. “虚”不是虚无,而是无穷的生机
“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
心的“虚极”状态,不是死寂的空无,而是蕴含无限创造力和可能性的生机状态。它是“无”,却能生“万有”。
我们清空内心,是为了更好地接纳灵感、智慧与新的可能。
4. “静”不是停滞,而是澄明的观照
“静胜躁,寒胜热。清静为天下正。” “静”不是什么都不想,而是念头平息后,内心如明镜般的澄澈状态。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践行方法:
· 每日"清空练习":睡前用5分钟清空当天的情绪残留。零极限中的“对不起,请原谅,谢谢你,我爱你”
情绪来临时先深呼吸:给自己3个呼吸的空间,不立即反应
·培养"不评判"的觉察:"涤除玄览,能无疵乎?"观察念头而不随之起舞
培养知-行转换能力:
当感到情绪即将失控时,可以先觉察自己:“此刻,我的内心被什么‘填满’了?是愤怒,还是恐惧?”(这是知的层面,即觉察现状)。
然后,立即实践:“让我先做三次深呼吸,清空这些情绪(致虚),恢复平静(守静),再来决定如何行动。”(这是行的层面,即运用方法解决问题)。
二、观复归根:在多元中见统一
"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这句话在关于"老人捡垃圾"的讨论中得到了生动体现。
"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复守其母,没身不殆。"我们认识到:万物各有其根,各循其道。
同样捡垃圾的行为,可能源于:
生存需求的"根"——经济上的不安全感
心理需求的"根"——价值感的寻求
时代印记的"根"——艰苦岁月留下的深刻记忆
这个讨论让我们真正理解了"知常容"的深意。"知和曰常,知常曰明。"
因为明白现象背后的本质规律,所以能够包容各种表象的差异。因为理解,所以懂得与爱。
践行方法:
· 遇到不理解的行为时,先思考:"这个行为背后的'根'可能是什么?"
· 尊重每个家庭成员不同的"归根"方式:"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
三、知常曰明:从认命到主动选择
"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我们对此有了血泪般的体会。
多少家庭冲突,都源于"不知常"而"妄作":
· 不知孩子成长之常,急于求成反而造成逆反
· 不知情绪变化之常,一时冲动做出不理智的话事
· 不知关系经营之常,用控制代替理解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多少家庭冲突,都源于"不知常"而"妄作"。
一位同修分享:"当我接受'情绪有起落人生有起伏是常道'这个事实后,反而更好的接纳生活中各种磨难了“飘风不终朝,暴雨不终日”,人生就是一场体验。
"知常"不是"认命",而是"明理后的主动选择"。"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
践行方法:
·识别生活中的"常道":"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
·建立"防妄作"机制:情绪激动时先离开现场,约定冷静时间
· 培养"平常心":"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宠辱不惊”
四、静定生慧:从知道到做到
我们意识到:静不是目的,而是生发智慧的基础。"重为轻根,静为躁君。"
通过实践,大家分享了静的多种面向。
身体之静:通过静坐、站桩让身体放松
情绪之静:觉察情绪而不被其控制
心念之静:观察念头来去而不执着
生命之静:与大道同步,随顺自然
动态中的静:嘈杂环境中保持内在的安静,“闹中取静”
对话中的静:与人交谈时,练习“守静”——先完全清空自己准备好的回应(致虚),全心全意倾听对方,等待对方的话语完全落地,再做出回应。
一位同修的精妙比喻引发了共鸣:"心静就像一杯浑浊的水静置澄清,自然能看清其中一切。""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孰能安以动之徐生?"
践行方法:
·每天寻找3个"静心时刻":"淡兮其若海,飂兮若无止。"
建立"静心角":家中设置一个让每个人回归宁静的空间
练习"即时回归":"归根曰静,是谓复命。"
五、归根复命:活出生命本来面目
归根的实践让我们明白:回归是为了更好的出发。"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我们每个人的"根"虽然不同,但归根的过程都带来相似的滋养。
回归本心,明晰自己真正想要的生活
回归家庭,重温爱的本质
回归自然,感受天地的大美与和谐
"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通过回归本心,我们能够明晰自己真正想要的生活。
践行方法:
· 定期"归根日":"复归于婴儿"、"复归于朴"
· 简化生活:"为学日益,为道日损。"
· 家族传承:"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余。
结语:在变化中安住不变
通过这次共修,我们真切体会到:"上士闻道,勤而行之。"《道德经》的智慧不在远方,就在每个当下的生活中。
"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德经》的智慧不在远方,就在每个当下的生活中。
当我们能够"致虚极",就有了包容万物的胸怀;
能够"守静笃",就拥有了应对变化的定力;
能够"观复",就洞察了生命运行的规律;
能够"归根",就找到了生生不息的力量。
虚静归根,不是逃避现实,而是以更深沉的方式参与现实;
知常曰明,不是消极被动,而是顺应规律后的主动作为。
愿我们都能在这纷繁变化的世界中,修得一颗虚静的心,安住于生命的根本,活出真正的自在与清明。
致虚守静,万物自观;
归根复命,没身不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