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阳市平桥区第二小学 杨磊
《道德经》第十六章作业:结合自己的生命体验,为什么虚静归根是我们找到事物窍门,规律的唯一心诀?
老师说《道德经》第十六章太重要了,而且是根本重要的一章,因此我就结合老师的讲义,反复读悟,并记录下对经文的理解与心得,以忐忑之心与大家分享。
“致虚极,守静笃”,其本意是,让自己的心灵虚空达到极点,坚守彻底的清静无为。简言之,就是要全然的空,要纯然的静。就好比一个容器,只有空到极致,才可以发挥更大的作用,盛得下更多的东西。 又好比一个大剧院,只有静到极致,才可以使演奏会台上台下融为一体,水乳交融,和光同尘。人也一样,只有去除懊惰,清除自满,以空杯心态,才能实现由“无为”到“无不为”的人生圆满。
《道德经》第十六章,围绕“致虚”“守静”加以论述。按照洪涛老师的逻辑,“经典即在经典之内,又在经典之外”。那么走进经典,拿起经典与生活相参,才是得道的不二法门。
经文解释一:
经文:“万物并作,吾以观复。”
意思是:万物一起生长,我以此观察到各种生物循环往复的生长规律。自然万物种类繁多,但各自总要回复到它们固有的本源。
经典与生活相参一:
“万物并作,吾以观复”。目之所及,动物,植物,都同时生长在相同的自然环境之中,比如小鸡,小狗,同在一个院子里嬉戏,觅食。它们互不打扰,互不伤害,呈现出了动物与动物之间的自然与和谐。然而你再仔细观察,鸡和狗之间,又表现出各自特有的生活习性。它们吃的食物不同,它们的活动状态不同,它们对人类的贡献不同。
经文解释二:“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意思是:自然万物虽然种类繁多,各自总要回复到它们的本源。
经典与生活相参二:复归其根,复归,回归之意,回归到自己的自然本性之中。
就像自然中,是鸟儿,它就要展开翅膀在天空中翱翔; 是鱼儿,它就要用好它的鳃鳍在海底畅游; 是马儿它就要借用它强健的四肢,奔行于大地之上。四季更迭亦如此,春种,夏长,秋收,冬藏。循环往复,浑然天成。
人亦如此,虽然种族不同,性别不同,年龄不同,职业不同,等等,
但是同在一片蓝天下,大家互相关心,互相鼓励,互相帮助,互相欣赏,并于其他物种一起,组成了一个和谐的大千世界。而最终,这些不同民族,不同年龄,不同性别的人,都要落叶归根,回到大地母亲的怀抱。
可是在人的一生的过往中,又形成了思想与智慧,创造了价值,为大自然做出了卓越贡献,因此人也就成为了地球的主宰。
经文解释三:“归根曰静,是谓复命。”意思是:回归本源叫作清静,即是复归本来的状态。
经典与生活相参三:复归本来的状态,人都是清静无为的。人的本来状态是什么?是婴儿状态,是自然状态,是无私无欲,无苦无愁的状态。是高兴就笑,不高兴就哭,饿了就吃的状态。可是人能回归这样本源的状态码?不能。原因很简单 ,那就是人的欲望与奢求所致。这种欲望与奢求,是随着人们不断成长,不断了解世界,慢慢的有了这样和那样的需求,进而产生欲望。因为欲望,让佛语讲的人的“眼、耳、鼻、舌、身、意”六根不再清静,因此人也就不再单纯。因为人的不单纯,因此,就制造了不少的乱子,滋生了很多乱象,有的甚至丧失了人性。难道人不可以达到清静无为、顺其自然状态吗?可以呀,只要我们放开欲望,只要我们率性而为,我们就可以做到。
经文解释四:“复命曰常,知常曰明。”意思是:复归本来的状态,是永恒的规律,知道了这一常规并恒定坚守,就是智慧。
经典与生活相参四:学习老子的精英思维,让自己无私无欲,回到生命的本源,“致虚”“清静”“归根”“复命”
回归到生活的常态,“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宠辱不惊”“率性而为”,“言满天下无口过,行满天下无怨恶”。这样的生命状态谁能做到?当然是我们的圣人老子、孔子做到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做到了。“不拿军中一钱寄回家中”,曾国藩做到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得丹心照汗青”,文天祥做到了。他们壮怀天下,激扬文字,不论悲壮也好,优雅也罢,他们让自己的智慧永恒,他们“知常守明”,遵循生命永恒的常态,“死而不亡”。引领世界,创造独属于自己的经典,让人生不在迷惘,做到了就是幸福。那么反之,就是“不知常,妄作凶”,即,不知大自然恒常的天道,就会遭至灾祸,贻误终生。老子说的,“天道无亲,常与善人”,“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了悟这样的天道,就是大自然和光同尘。
经文解释五:“知常荣,荣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意思是:知常道,就是宽容; 能宽容,就能大公无私; 能大公无私,就能成为王; 能成为王,就能德配天地; 能德配天地,才能和道; 能和道,才能实现永久,让自己终身不遭受危险。读到这里,我就不由自主地用经典与经典相参。这段经文,并列关系的句式,呈递进状,是对“致虚”“守静”的进一步阐述与提炼,也是整章内容的总结,其表达方式,与《大学》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表达方式相同。
意思是:知道应该达到的境界才能够使自己志向坚定;志向坚定才能够镇静不躁;镇静不躁才能够心安理得;心安理得才能够思虑周详;思虑周详才能够有所收获。
本章内容,理解到这里,已经告一段落,听老师讲课心得,又参照了一些名家注述,让致虚为守静之根,让“守静”为智慧之源,智慧的人不浮躁,不懊惰,那么老子提倡的“致虚”“守静”“清静无为”心决,引导我们得人生圆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