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别,宛如生命的调味料,亦如心灵的洗礼。”冰心此言,犹如李叔同生命旅途的离别之最佳诠释。穿越百年尘埃,俗世中的李叔同,即后来的弘一法师,字同叔,号悲鸿,他以文人之笔,描绘出超越世俗的离别之情。在他的墨香里,离别化作了一种刻骨铭心的凄美,一种痛入心扉的哀伤。近日,儿子在家中翻阅我笔下的闯关东妇女队长,疑惑地问我,为何奶奶的生日合照中不见我的身影。这简单的一句,如利剑刺入我心,破防而出。工作忙碌时总想着闲暇时再归家,未曾想,待我空闲,却已是天人永隔。
今日,再听朴树深情演绎的《送别》,无尽的哀伤涌上心头。与深爱的奶奶的离别,成为我人生中最难以承受之痛。从此,天涯海角,知己零落,唯有思念如潮,绵延不绝。【李叔同的个人经历】
李叔同,原名李岸,字同叔,号悲鸿,江苏苏州人,生于1880年,逝于1958年。他的一生经历了清朝末年、民国时期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三个历史阶段,见证了中国的巨大变革。
李叔同自幼聪颖过人,酷爱文学和艺术。他曾赴日本留学,学习绘画和音乐,深受日本文艺复兴运动的影响。在日本期间,他结识了许多志同道合的好友,共同探讨文学艺术,这段经历对他的人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回国后,李叔同积极投身于文学艺术的教育事业,先后在上海、南京等地的高校任教。他致力于推动中国现代文学艺术的发展,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文学艺术人才。他的学生中,不乏后来成为文学艺术界佼佼者的人物。
【别好友写《送别》】
1915年,袁世凯妄图复辟帝制,社会各界爱国人士义愤填膺。李叔同和许幻园作为爱国的热血青年,经常不顾个人安危,一起结伴去宣扬男女平等,个性解放等思想。
然而,动荡的时局,导致许幻园破产了,百万家产瞬间荡然无存。当时旧上海笼罩在一片惨雾之下,许幻园不甘沦为草芥,决定进京谋生。
他冒着漫天大雪,步履蹒跚地出现在李叔同的家门口,冲着屋里的叔同兄告别:“叔同兄,我家破产了,我要走了,后会有期。”许幻园挥泪转身,连李叔同家的门都没进去。待李叔同闻声开门,只看到许幻园在茫茫大雪中渐渐远去的背影。
战乱频繁,多年知己,再见竟不知何时。想到这里,李叔同失神地在雪地里站了好久好久。待他回过神来,转身走进屋内,饱含热泪写下了这首传世佳作:“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引入电影话离伤】
1982年,女作家林海音的小说《城南旧事》被改编后搬上了荧屏,引起了强烈反响。
其中,电影插曲《送别》更是广为传唱。林海音说,《送别》是她喜爱了一生的一首歌。
正如我们在影片中所看到、听到和感受到的那样:在《送别》的背景音乐中,小英子坐上车,离开了儿时的家,随着车子的行进,故居渐渐远去。
电影《霸王别姬》中,程蝶衣(张国荣饰)与段小楼(张丰毅饰)的离别,成为了永恒的经典。
中年了,当我们真正懂得了有的《送别》意味着“再也不相见”时,唱起这首歌,就会更加感伤。
正如李叔同在《送别》中所写:“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离别的痛苦,莫过于此。
【唱哭朴树道不尽的思念】
让人到中年的朴树破防,泪洒舞台的是这首《送别》,一首送别让多少人感同身受,陪着落泪。朴树说,唱《送别》,让他想起了和好友的一幕幕往事。可是,如今他多年的好友吉他手陈鑫,却因胰腺癌离世。朴树曾说,如果他能写出这样感人至深的佳作,死而无憾。朴树以其独特的嗓音,唱出了离别的凄美,让人深感思念的痛苦。
正如李叔同在《送别》中所写:“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离别的痛苦,让人无法言说。
【写在最后】
李叔同的《送别》,以其深沉的情感,写尽了离别的凄美。这首诗,不仅是一首离别的挽歌,更是对生命、对情感、对人生的深刻思考。
他的诗作,如同鲁迅在《故乡》中所展现的个人对故乡的深深眷恋;张爱玲在《金锁记》中描绘的金锁与恋人李鸿章的离别;金庸的武侠小说中,英雄离别的情节如《神雕侠侣》中杨过与小龙女的分别,以及《天龙八部》中乔峰与阿朱的生死离别,这些离别的场景,道不尽人间离别的哀伤。
李叔同,在一个世纪前写下的《送别》,描绘了人生之路离别的伤痛和对美好生活的愿望;它成了我们游子在外思乡情结,更成了千古话离别的绝唱。
离别,不仅仅是人与人之间的别离,更是对生命本质的哲学思考。每一次的分别,都是对生命无常的深刻体验。人生充满了离别,每一次的相聚和分别,都是一次成长和历练。无论是与亲人、朋友还是爱人的分别,都是让我们学会珍惜、学会成长的机会。
正如纳兰性德所说:“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让我们在离别的凄美中,感受到生活的美好,珍惜眼前的每一刻相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