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想写写关于读书的话题。因为,总觉得自己算是个爱读书的人,可读了那么多书,又有哪一本是吃透了嚼烂了,装进脑子去了?其实大多只是走马观花,把自己喜欢的章节认真看了,不喜欢的都是一目十行的快进跳着看了,别人提起那本书时,自己也大言不惭的说,那书我看过,但也仅仅只是看过而已。
自己的问题在哪里,其实心里清楚的很,自己读书写字静不下心,总是心浮气躁,就是功夫没用到。写不出来时,也知道去书里找灵感找源泉,可总想着看几页书,就能有非常大的收获,可这又怎么可能,世上的事,付出是和收获成正比例的,哪有不付出就有回报的呢?还是古人悟透了读书的真谛,用的最笨的办法,却有实实在在的大成就。
听马未都先生的节目,其中说到唐宋八大家,哪一个不是学富五车,学贯古今的学问家,可人们只看到他们的学问,那些长夜苦读的辛苦,只有夜里跳跃的蜡烛和他们的剪影知道。而他们之中,读书最迟却最用功的就是三苏之首的苏洵,苏洵年轻时不学习,活到二十五岁才知道读书,与一些有学问的人交往学习。年纪一大把了,又不去认真付诸行动,做到潜心学习,砥砺自己的德行,用古人的标准来要求自己,反而看到与自己一起学习的人,都超不过我,就以为自己的学问可以了。后来,感到文思越来越窘困,然后拿出古人的文章来读,才开始觉得他们遣词立意与自己有很大不同。常常反省自己,思量自己有多少才能。因此烧光了以前写的几百篇文章,取出《论语》、《孟子》、其他圣贤的文章,一动不动地端坐在那里,整天阅读这些文章,就这样过了七八年。开始的时候,深入钻研它们的实际内容,感到迷惑烦恼,只觉惶恐不安,广博地观览于其外,又令人吃惊。等到时间长了,读得更加精通,而胸中也豁然开朗起来,似乎觉得人的言论本来就应该这样,然而,此时也还不敢提笔写自己的文章。
曾国藩是历史上最有影响的人物之一,然而他小时候的天赋并不高。有一天晚上在家读书,一篇文章重复不知道多少遍了,还在朗读,因为,他还没有背下来。这时候他家来了一个贼,潜伏在他的屋檐下,希望等读书人睡觉之后捞点好处。可是等啊等,就是不见他睡觉,还是翻来复去地读那篇文章。贼人大怒,跳出来说,“这种水平读什么书?”然后将那文章背诵一遍,扬长而去。
这个故事说明曾国藩的天分并不高,甚至是有些笨的,可勤能补拙,凭着勤奋和坚持,曾国藩终成大清名臣,组建湘军,剿灭太平天国 ,力挽大清国于危难。伟大的成功和辛勤的劳动是成正比的,有一分劳动就有一分收获,日积月累,从少到多,奇迹就可以创造出来。没有人能只依靠天分成功。上帝给予了天分,勤奋将天分变成卓越。
马先生节目中说到,古人的读书那是真的是不受外界影响的。进书房读书前,只带必要的食物和水,让人从外面锁上房门,用这一道锁将自己的心与外界隔开,只和书中的圣贤神交,怎么能不尽得真意呢?可看看咱们现代人,读书没读一会,就开始心烦意乱,打开朋友圈看看,淘宝逛逛,玩几把游戏,这样读书就真的只是一个点缀了,怎么能有大的收获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