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6月28日,在咸阳博物院文庙博物馆内,以“泾渭遗珍 古韵留香”为主题的咸阳文物精华展隆重开幕。在这里曾经的大成殿里,共展出咸阳地区各级文博机构收藏的83件(组)珍贵文物——
在狭小的空间内,汇集大量的文物,让人感到眼花缭乱。它们来自咸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茂陵博物馆、淳化文博馆、武功县文管会、乾陵博物馆、昭陵博物馆、永寿县博物馆、彬州市文博室、长武县博物馆、旬邑县博物馆、三原县博物馆等众多的基层文博单位,等级很高,代表性强。
走进展厅,左右两侧,分别摆放着著名的西周淳化大鼎和元代青花人物故事纹瓷罐。在周围的展柜里,按照文物的质地,分为“玉中温雅”“青铜之光”“金银争辉”“铅彩瓷韵”四个部分。
1、玉中温雅
在咸阳所在的渭北平原地带,分布着多处新石器时代遗址,曾经出土大量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时期的玉器,说明当时生活在这里的原始人类已经有“崇玉”的习俗。
西周时期,崇尚礼玉,以明祭祀、别尊卑、聘婚嫁和死后殓葬;西汉时期,随着“丝绸之路”开通,和田玉被大量输送到内地,融合了楚文化的浪漫和齐鲁文化的求仙风尚。
这里展出了西周至汉代咸阳地区出土的玉器,以汉元帝渭陵建筑遗址出土的动物圆雕玉器最具代表性。其中,玉仙人骑奔马质地纯白晶莹,由奔马、仙人、云底座构成,展示了仙人骑马遨游天际的神姿。
西周玉鱼 淳化县文博馆藏
战国夔龙形玉佩 旬邑县博物馆藏
西汉玉仙人骑奔马 咸阳博物院藏
2、青铜之光
周人的祖先曾经在咸阳市武功县和彬县等地繁衍生息,留下了众多的遗迹,以及贵重的青铜器。秦孝公时期,迁都咸阳后,开始修建宫殿,在当时的遗址和墓葬区出土大量战国中晚期至秦代的铜器。
汉唐时期,咸阳是京畿之地,坐落着帝王陵墓和陪葬墓区,出土大量当时生活使用的青铜器。东汉以后,由于瓷器的发展,除了小型日用品外,青铜器走向了衰落。
这里展出的青铜器以西周时期为主,许多青铜器表面都可以看到清晰的铭文。在武功县苏坊乡任北村西周铜器窖藏出土的楚簋,盖子和内底部铸有相同的69字铭文。
西周仲枏父鬲 武功县文管会藏
西周楚簋 武功县文管会藏
西汉谷口宫鼎 淳化县文博馆藏
3、金银争辉
大秦帝国建立之前,秦人地处中国西北和中原—南方地区两种金银器文化之间,受到北方草原锤揲成器工艺和中原—南方借鉴小件青铜冶铸技术的金银器铸器工艺影响。
秦汉以后,金银器成为身份的象征,鎏金银和错金银工艺流行。随着“丝绸之路”开通,西亚地区的掐丝和焊缀金珠工艺传入,多元文化交融将中国金银器发展推上历史巅峰。
这里展出的金银器以汉代的鎏金器和唐代的金器为主。其中,北周天元皇太后金玺出土于渭城区底张镇北周武帝的孝陵,纯金制成,重 802.56 克,纽为獬状,印面方形,印与纽分模合铸,经榫卯镶嵌而成。
西汉鎏金铜熊 咸阳博物院藏
北周天元皇太后金玺 渭城区文物保护中心藏
唐代錾花金执壶 咸阳博物院藏
4、铅彩瓷韵
20世纪70年代至90年代,在咸阳市礼泉县昭陵陪葬墓区和乾县乾陵陪葬墓区,出土大量三彩低温铅釉陶器,包括人物俑、骑马俑、动物俑和生活器皿等,俗称为“唐三彩”。
宋代时期,南北方瓷器形成不同的地域特征,出现以著名窑口和制瓷特色命名的窑系。咸阳市各个文博机构收藏的青瓷珍品,大多都是耀州窑系旬邑县安仁窑的产品,以刀工或模印结合的花卉和动物纹饰为主。
金、元、明时期,在瓷器表面的装饰上,融入民俗、文学故事和书法艺术的元素。在这里展出的一件金代白釉刻诗瓷枕上,镌刻着一段优美的诗句:风吹前院竹,雨洒后庭花。
唐代三彩胡人牵马俑 乾陵博物馆藏
宋代青釉刻花莲纹执壶 旬邑县博物馆藏
金代白釉刻诗瓷枕 咸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藏
新中国成立以后,咸阳文物考古事业取得辉煌的成就,发现了长武县窑头沟、鸭儿沟旧石器时代遗存以降的大量历代遗址、墓葬和遗物,通过这些重要的物质文化遗存再次证明咸阳作为周秦汉唐时期京畿要地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