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岁那年,当刘备沿着江山起复的曲线一路朝着今天所说的“关外”走时,我不知道他是什么心情。
那时的他,刚刚从高唐县县尉的职位上“非正常离职”:铺天盖地的黄巾军涌来,他的治所失守了。插句题外话,这段常常被我拿来证明猛将固然重要,可是终究还是要有米才能下锅。这时候的刘备,早就已经和关、张聚首,但是在乌合之众的黄巾军面前,武圣大人并不能叱退敌军三十里。
我经常在想,刘备上路时的心情是什么样的?我高考那年,有一个同学,考了我们班最高的分数,但是因为估分报志愿,最终滑入郑大——事实上,那年除了清北,她基本上可以搞定所有的学校。刘备的心情,想必是有点类似的。因为他此行将要去投奔的,正是他的同学——白马将军公孙瓒。
十五岁那年,刘备的母亲(我至今很佩服这位老人家)敦促刘备去求学,他的老师正是当时的硕儒卢植。卢植的同门中有几个人可能比他更出名——比如说郑玄,比如说管宁和华歆——这两个人正是割席而坐故事的主角。史书记载卢植性格刚毅,有宁折不弯之气,所以当黄巾军初起,拜将出征的正是他。
刘备和公孙瓒在卢植门下一起学习了两年,后来他们的老师官拜庐江太守,二人便各自上路,从此天涯。那年刘备十七岁,他绝对想不到,辗转江湖十三年,最终他还是要潦倒地跋山涉水,去投奔自己的师兄。那时候的山东河北一带,森林郁郁葱葱,连年战乱,使得人烟愈发稀少。他是否会迷路?他会想什么?他会和关羽、张飞坦陈自己的心曲吗?他是否会觉得“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
他肯定是不开心的。如果将刘备的人生以三十五岁为界一刀劈开,那么你会发现他和今天的键盘侠们没有什么区别,志大才疏似乎是最合适的评语。他并不知道自己还要持续多久这样的状态,他也不知道自己的人生中还有多少次如此的颠沛流离——事实上,他还要经历很多次,而且远比今天他已经遭遇的更为惨烈。可是正如我们在十八岁时从未想过自己今天会如现在这般一样,刘备也不曾想过他的未来是否还有转机——他甚至不知道穿过这片密林之后,自己的师兄公孙瓒是否还是记忆中的模样。也许他曾深深的叹气,还没有穿上绿袍的武圣大人也许有所发觉,他们三人就这样木讷的穿越在广阔的原野中,像三只脱离了羊群的羊羔,在暮色中显得十分特立独行。
十七年后,他遇到了中国民间传说中最接近神的几个人之一——诸葛亮,其后两年,刘备拿下江南四郡,之后五六年的时间,他又拿下了益州。天下九州,刘备据其二。
六十一岁那年,刘备称帝于成都。
按照成都天气的特点,刘备称帝那天,天空多半是灰色的,不知道刘备是否想起了三十岁那年,他曾忐忑不安的一路北上,以及阔别多年的北地风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