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基层减负,激发干事新活力
基层,作为政策落实的“最后一公里”,是服务群众的前沿阵地。然而,一段时间以来,形式主义的“顽疾”却给基层工作带来了沉重的负担,文山会海、过度留痕、重复督导检查等现象,不仅耗费了基层干部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也严重影响了工作效率和群众满意度。今年,党中央高度重视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工作,中办、国办印发的《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若干规定》,为基层带来了减负的“及时雨”。
自党中央持续深化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以来,各地各部门积极响应,出实招、用硬招,取得了显著成效。文山会海得以精简,过度留痕的现象大幅减少,重复督导检查也得到了有效遏制,基层干部从繁琐的事务中解脱出来,有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实际工作中。但是,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形式主义问题具有顽固性和反复性,为基层减负是一场攻坚战、持久战,需驰而不息、常抓不懈。
形式主义的根源在于政绩观错位。一些干部过于注重表面文章,追求短期政绩,而忽视了工作的实际效果和群众的真实需求。要从根本上解决形式主义问题,就必须匡正政绩观。加强干部思想教育,树立真抓实干的鲜明导向,引导干部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政绩观,把为民造福作为最大政绩,将主要精力投入到为民求实效、办实事中。只有让干部从思想深处认识到形式主义的危害,才能自觉抵制形式主义,真正做到为基层减负。
为基层减负,需从制度机制上破题。基层工作千头万绪,涉及点多、牵涉面广、涵盖事杂。在实际工作中,常常出现多头管理和层层加码的乱象,让基层干部不堪重负。因此,要统筹把握各层级之间的关系,着力构建权责匹配、协同合作、高效运行的体系。厘清职责分工,完善权责清单,划好“边界线”、种好“责任田”,让基层干部清楚自己的职责所在,避免出现推诿扯皮、责任不清的情况。上级部门在给基层下达任务时,应充分遵循基层工作规律,不仅要交任务,更要教方法,发现问题及时帮助解决问题,积极推动更多资源力量下沉基层,为基层赋权添能,让基层干部有能力、有资源做好工作。
为基层减负的最终目的,在于激发基层干部工作热情、提振精神状态,持续释放为民服务的活力和动力。要把松绑解压与关怀赋能结合起来,注重关心关爱基层干部,积极回应干部关切。优化干部考核激励和选拔任用机制,为干部提供更多成长成才的机会,拓宽他们施展才华的空间,让那些具备真才实学、敢于担当作为的干部能够脱颖而出。建立健全容错纠错机制,严格落实“三个区分开来”,为基层干部的“先行先试”“敢闯敢干” 撑腰打气,让他们在工作中没有后顾之忧,能够专心谋事、放心干事。
基层减负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各方共同努力。只有坚持以钉钉子精神一抓到底,从根源上解决形式主义问题,建立健全长效机制,才能让基层干部真正轻装上阵,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更加昂扬的斗志投入到工作中,为推动基层各项事业发展贡献力量,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奠定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