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希望孩子成长一帆风顺,其实是剥夺孩子成长的权利。父母只需要告诉孩子对这件事的看法,以及你选择之后的做法并承担相应的后果。
无条件接纳指的是接纳孩子的情绪,但要传递是非观给孩子,如果孩子行为能承受后果,父母也可以尝试接受。如果孩子需要帮助或指导,父母要让孩子确信,我就在你身边,我愿意用行为引导你走光明的道路。用行为而非语言,可以把纠错降到很低的比例,比方希望孩子怎么样自己先去做。
优势累积教育法的核心是改变过去父母以纠错方式让孩子成长的逻辑,少关注问题,多关注目标,努力让孩子体验成就感,积累成功经验,找到自我激励的机制。
用正面标签给孩子贴。有些问题我们管,有些不要管,既让孩子自由成长,又不让它成为熊孩子。
当孩子遇到问题的时候,不要聚焦在问题怎么解决,而要聚焦在目标上,讨论如果掌握了哪个技能就能达到目标,从而解决问题,技能法也是父母帮助孩子搭台阶的方式。
让游戏化成为家庭快乐源泉,温暖所在。
父母不断纠错的实质是希望能控制孩子的成长轨迹,让孩子按自己的想法去做,觉得这样能保证孩子健康和快乐成长,实际情况是纠错教育不能解决问题,还破坏亲子关系。
我们努力做好孩子们喜欢的父母就足矣。
孩子婴儿时期,父母不要跟他睡不睡觉做斗争,跟随孩子的节奏,给他创造安全的环境就可以了。比方孩子要碰危险品,可以把他们拿到孩子够不到的地方,父母要通过改变环境来适应孩子的成长,而不是剥夺孩子去碰东西的机会。
成人建立目标行动有条法则,叫最大效益法则,儿童目的是事件本身。比方带孩子去看鱼来学习成长的话,家长安静地站在旁边,孩子有问题问你,你就回答,不要催孩子走,能看多少就看多少,就像展览馆一样,家长希望全看完,但对孩子来说,看完其实没有意义,看到才是重要。
家长按自己的逻辑体系去看待孩子,会给孩子造成压力和阻碍,使孩子不能很好地正常发展。
成人不站在孩子立场去了解孩子,用自己的立场和逻辑去要求的时候,会失去孩子的信任,影响亲子关系,孩子会越来越不听话。
遇事不要给孩子下命令,先了解一下孩子的想法,设身处地和孩子一起商量怎么做。
首先共情孩子的感受,比方承认肯课文不容易,其次询问孩子有什么改变和处理方法,最后,如果有就鼓励他,没有就让他总结目前的经验和方法,再次给孩子一定的时间去改变和解决问题,不要纠结具体,53秒54秒,最后肯定孩子的努力,让孩子不要放弃对学习的努力。
需要给孩子充足的时间和空间去成长,做不到没关系,慢慢来,如果一定要求做好,破坏孩子兴趣,那孩子可能永远也做不好。
所谓成长是孩子逐渐理解自己,管控自己,作出选择并承担选择的后果的过程。
弗洛伊德将人的人格分为本我、自我及超我。本我代表个人的本能和欲望,遵循懒惰快乐原则,自我是从本我中分化出来,是现实不断教育本我产生出来的人格。自我是调节个人本能欲望和社会规训的力量,所以本我和自我有一定冲突性。
超我是社会理想的道德要求和集体化的规矩,遵循理想原则,主要作用是抑制本我的冲动,实现完美人格的展示,比如牺牲精神就是超我这一人格的典型体现。
所谓成长就是自我能越来越有效的管理好本我。太关心孩子的父母会剥夺孩子自我和本我之间的对话和博弈。比方,有一种冷叫,妈妈觉得你冷。这样的话,孩子的自我没有机会成长起来,孩子的本我被外部的压迫力量给压制了,也感受到自我的好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