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13《华杉讲透孙子兵法》—【作战】「打仗是打钱粮」2025-06-22

01 打仗不是打兵马,是打钱粮

孙子曰:“凡用兵之法,驰车千驷,革车千乘,带甲十万,千里馈粮。则内外之费,宾客之用,胶漆之材,车甲之奉,日费千金,然后十万之师举矣。”

华杉老师讲道:“《孙子兵法》的逻辑顺序,先是庙算,五事七计,看有没有胜算。胜算在握,决定打了,接着算,算什么呢?费用预算,算要花多少钱?”

「驰车千驷」,驷是轻车战车,驷,一辆车需要4匹马拉,车上配备甲士3人,车后面跟随的步卒72人。一辆驰车需要4匹马+75人,一千辆驷就是7.5万人+4000匹马。

『革车千乘』,革是辎重车,用来装粮食、战具、炊具、衣服等物资。一辆革车需要配备10位炊事员、5位保管员、5位养马的人、5位砍柴打水的人,共25人。一千辆革车就是2.5万人。

千辆驰车+千辆革车出动,共需要10万人。人、车、马、物资之外还需要这些人和马的粮食。


李奎注解:“千里之外运粮,得20人奉1人,费20人的口粮才能运1个士兵吃的上去!”

曹操注解:“欲战,必先算其费,务因粮于敌也。要打仗,先算算要花多少钱,想想能不能从敌人那里搞到粮食。”

华杉老师讲道:“还有迎来送往的使者宾客,车甲器械的修缮,胶漆之材,都是钱!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日费千金,十万之师才能运转。”


我在这里有三个体会,①运粮的损耗高达95%;②打仗占粮仓是个关键动作;③战争是劳民伤财的,10万人运转的背后是运粮部队和日费千金的代价,这也只是战前准备,战争开始的代价更是难以估量。这也是为何孙子在一开篇就说,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军事是国家的大事,不可轻举妄动)。


02汉武大帝,一世英名,毁于军费


《孙子兵法》:“其用战也胜,久则钝兵挫锐,攻城则力屈,久暴师则国用不足。”

华杉老师讲道:“战争是为了获利,如果打的时间太长,消耗太大,就得不偿失了。”

这句话让我想到昨天听任建标教授讲的:资本是逐利的,资本是驱动技术变革的动力。

为什么要战争呢?因为战争能获利。

为什么不战争呢?


华杉老师讲道:“中国历史上的好日子,就是治世和盛世。治世是什么?就是休养生息,税收极低,民营企业投资自由。简单说治世就是自由和自治社会。小政府,不干预民间文化经济和生活。法无禁止皆可为。这样休养生息,民间活力空前释放,社会财富迅猛增加。”


看似战争能获利,实则战争是劳民伤财的,战争到最后是国库空虚(国用不足),人民贫穷。我在这里才意识到,和平才能创造财富,自由和自治才能释放活力。

但世界总是往两头发展,而不是处在中庸的位置(这是非常理想的状态)。只有到达一个极端,物极必反,才开始走向另一个极端。

中国历史,久暴师则国用不足(长期征战,国家就拖垮了)的典型案例是汉武帝。

汉武帝之前是第四代汉朝皇帝汉文帝刘恒和第五代汉景帝刘启,他俩创造了「文景之治」,经过两朝休养生息政策的积累,社会稳定,经济繁荣,国库充实,粮食充足。

文景之治隐藏的隐患是:对诸侯王的削弱不够彻底,诸侯拥有封地与财权,对中央集权埋下了多重隐患。汉武帝上台之后实行「推恩令」,允许诸侯王将封地分给子弟,形成更多小诸侯国。此举使诸侯国越分越小,无力对抗中央,消除诸侯国对中央的威胁。

汉武帝主要在做两件事:一是加强中央集权,二是开拓疆域,他使汉朝版图较汉初扩大近一倍。三次匈奴战争、南征南越、北击朝鲜、西通南夷、东至东瓯和闽越。

年年穷兵黩武(用尽全部兵力,任意发动战)的弊端是民生凋敝、财政危机,从政府到民间全部破产。

为了打仗没钱怎么办呢?

华杉老师讲道:“央企垄断盐铁,民间不许经营。央企的钱很快也不够汉武帝花了,开始随意加税。加税加到头了,开始对社会财富存量收税,大家不愿意申报,就下令全国人民互相举报。这一下子,潘多拉的魔盒打开了,官吏趁机勒索。”

汉武帝是一个「霸道」的典型案例,以武力、权术为核心,依赖强权。与之对立的是前面学到的『王道』,仁德、礼教为核心,重视民心,实现的是天下归心,长治久安。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