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条无叶土生烟,
箫管迎龙水庙前。
朱门几处看歌舞,
犹恐春阴咽管弦。
[鉴赏]
此诗写观看祈雨的感慨,通过大旱之日两种不同生活场面,不同思想感情的对比,深刻揭露了封建社会尖锐的阶级矛盾。
首句写旱情,这是祈雨的原因,写春旱毁了养蚕业,“土生烟”则写出春旱对农业的严重影响,因为庄稼枯死,便只能见土,树上无叶,只能见“条”,写旱象的首句可谓形象,真切。第二句写“箫管迎龙”,在箫管鸣奏声中,人们表演各种娱神的节目,看上去煞是热闹,但,祈雨群众只是强颜欢笑,内心是焦急的,“农夫心内如汤煮”。
诗的后两句,形成一组对比,水庙前是无数小百姓,箫管追随,恭迎龙神,而少数“几处”豪家,同时也在品味管弦,欣赏歌舞。
一方是唯恐不雨;一方却“犹恐春阴”。唯恐不雨者,是因生死攸关的生计问题。这样的对比,世道竟然如此不平啊!这一点作者虽已说明却未说尽,仍给读者以广阔联想的空间。对比手法不像“农夫心内如汤煮,公子王孙把扇摇”(《水浒》“智取生辰纲”一回)那样一目了然。因而它的讽刺更为曲折委婉,也更耐人寻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