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重声明:文章系原创非首发,首发平台知乎,ID:亡心言己,文责自负。
小时候阿安一年级考试考了第一名,姥姥带着他去银行存钱,对他说以后每年都会去给阿安存钱的。
阿安对姥姥说:“那姥姥你要活到一百岁啊,我要存一百万。”
姥姥问:“要一百万干嘛啊?”
阿安说:“你的房子又旧又破,如果有一百万,我就可以给你换一个又大又漂亮的新房子了。”
后来,姥姥得了癌症,离开了人世,阿安用姥姥留给他的存款,给姥姥换了一个又大又漂亮的新房子。
这部电影有无数个片段可以催人泪下,而最让我控制不住流下眼泪的,就是那一句“那姥姥你要活到一百岁啊,我要存一百万,给你换一个又大又漂亮的新房子”。
这种话很多人小时候都说过,大人也喜欢哄着小孩说:“糖甜不甜呀?长大以后怎么报答我呀?”一般但凡有点眼力见的孩子都会说:“长大以后,我要努力赚钱,给爸爸妈妈/姥姥姥爷/爷爷奶奶买好多好多的糖吃。”
可是到了后来,小孩变成了大人,大人变成了老人,小孩又哪里还会记得幼年时青涩稚嫩的话语?而老人也慢慢变得更老了,哪里还有多少机会可以吃一颗孩子买来的糖果?
长辈大多是宽容的,她们只关注后辈的家庭幸福和身体健康,不考虑其他。晚辈大多是健忘的,他们往往记不住长辈付出过的一切,因为被赠予的人总是会觉得理所当然。
姥姥爱所有人,可所有人都忘了爱她。
阿安早就忘记了小时候说过的话,长大后的他一事无成,无业在家。听闻姥姥身患重症的第一反应,不是留下照看,而是蹭车回家。后来,他看到堂妹因照顾病重的爷爷而继承房产,便对姥姥的房产动起了念头,开始了当“全职孝孙”的日子。
姥姥对堂妹说,阿安把她照顾得很好,可她仍然选择把房产留给了二儿子。因为二儿子是个不成器的,甚至欠了不少债款,姥姥对阿安说:“如果没有我的帮助,他会活不下去的。”二儿子卖了姥姥的房子,还清了债务,却也没有好好照顾姥姥,只有把她送进了低廉的养老院。阿安把姥姥接回了家,对舅舅说:“以后再也没有人帮你了。”
之前很少照看姥姥的大儿子突然想把姥姥接到家里去,真实目的却也是惦记姥姥的房子。在大儿子一家人祈福的签纸上有各种美好的期待,唯独没有关于姥姥的。姥姥祈福的签纸上写满了对家人的祝福,唯独没有关于自己的,最后只有阿安在写自己的签纸上写下“希望姥姥中彩票”。
后来,大儿子知道姥姥把房子留给了二儿子,扬言不会再来看姥姥,就算是葬礼也不愿出席。可是他忘了,他从小身体不好,姥姥为了给他祈福,开始信观世音菩萨,从那以后再也没吃过牛肉。
影片中的布景和叙事都极其生活化,贴近真实,颇具纪录片质感。因为电影讲述的是发生在泰国华人家庭的故事,生活氛围几乎与一个传统的中国家庭无异,在其中可以找到很多熟悉的元素,比如贴在墙上的褔纸,摆着的观音像,铺盖的被子和毛毯……
而在感动之外,更多是酸楚,这份酸楚来自于“养儿不防老,但重男轻女依旧”,这是绝大多数中国传统家庭都可以共鸣的酸楚。
姥姥的前半生,丈夫不靠谱,父母不疼爱。哪怕自己尽心尽力为父母养老,照料父母,可父母遗产自己没有分到一丝一毫。
后半生,她凭一己之力卖粥养育子女,女儿体谅母亲辛苦,辍学帮助母亲,却没有得到母亲理解。后来姥姥重症在身时,只有女儿还愿意真正地关心照顾她,她却把遗产留给了二儿子。所以女儿才会半是调侃半是酸楚地说:“儿子继承家产,女儿遗传癌症。”
姥姥说,最后的时间里她还是最想和女儿待在一起。姥姥难道不知道“儿子是皮夹克,女儿是小棉袄”吗?可是她是母亲,仅此而已。
房子,遗产,一百万,这是电影贯穿始终的线索。电影开篇清明扫墓姥姥摔倒,被查出绝症,遗产房子大抵有一百万,姥姥羡慕的豪华墓地大抵有一百万,二儿子欠了的债务大抵有一百万,姥姥为外孙阿安留下的存款大抵有一百万。
后来,一百万的房子还了一百万的债务,一百万的存款买了一百万的墓地。
看完电影,思考良久,感动一扫而空之后,只觉得凄凉。
外孙是爱姥姥的,女儿是爱姥姥的,大儿子、二儿子也不是一点爱都没有的。可亲缘淡薄至此,到底是谁的错?父母养儿只为防老或许谈不上伟大,但养儿防不了老又是不是太过可悲?亲缘淡薄的背后,是该归咎于人性,还是归咎于生活?
或许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答案,但我总觉得,若爱用利益衡量,按利益分配,是不是太过冷酷?如果可能,希望每个人最起码都可以像阿安一样,在亲人离世前想起对亲人的爱,而不是惦记向亲人“播种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