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思考是纵观全局、看清事件背后的结构及要素之间的互动关系,并主动地“建构”和“解构”的思维能力。它能够从整体上对影响系统行为的各种力量与相互关系进行思考,以培养人们对复杂性、相互依存关系、变化及影响力的理解与决策能力。
为了更好地在这个世界上生存与发展,必须学会系统思考的技能。
系统思考缺乏症
(1)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只专注于个别的事物或某个细节,试图通过研究这一个个局部来把握整体。
(2)只看眼前,不看长远。只关注眼前、过去有限时间或未来不远时间的事物,而不了解事物长期的发展态势。
(3)只看现象,不见本质。往往停留在较为肤浅的思考层次上,跟随一个个现象,而未能洞悉事物的本质或看透现象背后的驱动因素。
(4)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以机械式或“条件反射”式的模式来对事物进行反应,试图以此来解决问题。
(5)本位主义,局限思考。各自为政、画地为牢,使得组织难以有效协同或高效运转。
系统循环图
系统循环图也被称为因果回路图,从本质上看,系统循环图由变量和连接两类要素构成(时间滞延表示的是变量之间的连接存在时间延迟,可视为连接的一种属性),它们构成一系列闭合的回路,反映了影响系统行为的各种关键因素(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不同类型的回路组合起来,使得系统变化出各种不同的动态。
无论一个系统多么复杂,组成它的基本构造模块都只有两种:增强回路和调节回路。
增强回路的行为特性
根据触发情况的不同,所有的增强回路要么表现为指数增长,要么表现为指数衰退。
调节回路的行为特性
调节回路可以导致系统向某一目标靠近。如果某一变量上升,它上升的幅度随时间的推移而越来越慢,最终达到一种相对稳定的状态;如果某一变量下降,其下降的幅度随时间的推移也会越来越小,最终达到预期目标。
时间滞延
时间滞延反映的是两个变量之间的相互影响或作用在时间上有一定延迟,也就是说这种作用需要经过一段时间之后才能表现出来。
绘制系统循环图
绘制系统循环图的“诀窍”包括下列五方面——从另一方面讲,它们也是初学者常遇到的一些“误区”或“陷阱”。
从哪里人手?
如何定义变量?
如何识别关键变量?
何时确定连接的关系?
如何定义系统的边界?
从哪里人手?
就系统循环图中的内容而言,每项事物都和其他事物联系在一起,因此,原则上无论从哪个环节开始绘制系统循环图都没有影响。通常人们都会从这些“有趣”的地方开始,绘制系统循环图。
你最关心的问题是什么?
系统最关键的外部驱动力是什么?
系统的关键成果是什么?
在与我们希望解决的问题相关的因素中,哪一个是最关键的?
如何定义变量?
作为回路的基本构成要素,变量定义得是否准确无疑是绘制系统循环图合格与否的关键。定义变量的规则包括下列六项:
问“它将驱动什么?”以及“它的驱动力是什么?”
识别关键因素,不要穷究细枝末节而陷入混乱
保持一致性
不要使用动词,请使用名词
不要使用类似于“在……方面增长”、“在……方面降低”这样的词
不要害怕从未出现过的名词
如何识别关键变量?
首先,运用绘制系统循环图的基本规则,从你感兴趣的地方人手,问“它将驱动什么”和“它的驱动力是什么”。其次,定义变量或关键变量需要对系统的深刻了解,并掌握大量信息。再次,定义关键变量的过程是一个反复研讨、提炼的过程。
何时确定连接的关系?
随着你的思考脉络和进展,及时确定连接的类型。
如何定义系统的边界?
虽然系统思考应该采用整体视角,超越边界,但最难的问题之一就是如何恰当地划定边界——这样既可以将我们所感兴趣的系统作为一个整体包含进来,又不包含那些没必要甚至是多余的东西。基本的原则和方法:
使用“实体关系图”
广泛征询并聆听利益相关者的意见或团队研讨
面对庞杂或混乱不堪的系统循环图需反思
使用“悬摆”
时刻提醒自己:我感兴趣和要研究的系统是什么
系统基模
系统基模即系统的基本模型,它给出了我们在工作、生活中总能看到的一些一再重复发生的结构形态。
按照基模的构成,分为两类:以推动成长为基础的系统基模和以解决问题为基础的系统基模。
以推动成长为基础的系统基模
常见的与成长有关的系统基模包括五种,分别是关键转折点(增强回路+时间滞延)、成长上限(增强回路+调节回路)、富者愈富(2个增强回路)、共同悲剧(2个增强回路+调节回路)、成长与投资不足(增强回路+2个调节回路)。
1 关键转折点
(1)状况描述:这是一个自我增强的过程,但行动与结果之间有延迟,使得初期变化很小,成长很缓慢。但是,当变化积累到一定程度,达到一个“临界值”或“引爆点”(之后,明显的变革就会迅猛发生,几乎势不可挡。当然,如果意识不到延迟的存在,往往等不到成长行动产生明显效果就放弃,导致“功亏一篑”。
(2)行为模式
(3)结构分析:成长是由增强回路驱动的,但时间滞延的存在使成长的变化趋势变缓(被延后)。因此,关键转折点的基本结构就是一个有明显时间滞延的增强回路。
2成长上限
(1)状况描述:一个过程开始加速增长,然后成长开始趋缓(系统里面的人往往未察觉),逐渐停滞,或反复振荡;甚至可能逆转,加速下滑并崩溃。
(2)行为模式:
(3)结构分析:按照系统思考的原理可知,成长是由增强回路推动的;成长减缓、振荡是因为开始出现或遇到了一个限制因素(调节回路),包括资源、能力、组织内外部其他因素等,如果增强回路和调节回路势均力敌,成长则陷入停滞状态;如果二者此消彼长,则出现波动或振荡;加速下滑是由于增强回路逆转成为“厄运之轮”。因此,成长上限的一般系统结构包括一个增强回路和一个调节回路
3 富者愈富
(1)状况描述:两项活动争夺有限的支持或资源。较为成功的一方将获得更多的支持,从而表现更好;另一方则陷入资源越来越少、表现越来越差的恶性循环。
(2)行为模式:有两个实体,其中一个的绩效或表现的行为模式是指数级增长(越来越好),而另外一个则陷入指数级衰败(表现越来越差)的“恶性循环”之中。
(3)结构分析:从甲乙双方的行为模式上可以很清楚地得知,甲乙双方均处于一个增强回路中,只不过甲所处的是良性循环,而乙相反处于恶性循环之中。
4 共同悲剧
(1)状况描述:许多个体基于各自的利益,共同使用有限的资源。一开始,大家都能得到回报;逐渐地,收益日趋减少,这导致大家更加努力,加剧了资源的消耗;最后,资源耗尽或枯竭。
(2)行为模式:
个体活动的收益一开始快速增加,然后迅速下降(类似“成长上限”);而全部活动以更快的速度在增加,但是在一段时间的延迟之后也迅速衰竭。
(3)结构分析:这个基模的基本含义是每个个体都基于理性的原则独立决策,以实现个体的成长(本地的增强回路),由于公共资源是免费使用的,而且每个人都希望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因而活动越多、收益也越大;为此,活动总量会迅速增加,对资源的使用量也越来越多。一开始,对资源的总需求量还在资源的承载限度之内,大家都有回报,维持各自的成长,但很快地,将不可避免地遭遇资源的极限,这将对各自个体的活动收益造成负面影响(调节回路,从个体的角度看类似“成长上限”),并将使资源枯竭。
5 成长与投资不足
(1)状况描述:如果公司或个人的成长接近上限时,可以通过投资扩充产能,突破限制,再创新高。但这种投资必须早于、大于成长陷入衰退的局势,否则就不起作用。
(2)行为模式:成长与投资不足基模中有若干个变量的行为模式,其中表现成长的指标与“成长上限”类似,但与产能相关的绩效指标(例如服务质量、及时供应率、客户满意度等)则逐渐下降。
(3)结构分析:根据状况描述和行为模式可知,本基模建立在“成长上限”的基础上,表明存在一个成长引擎(增强回路),且已经受到产能不足的制约(调节回路)。同时,由于绩效标准被降低,使得对投资的认知和需求减弱,这进一步制约了产能的提升(调节回路),加剧了成长限制因素的制约作用。
以解决问题为基础的系统基模
常见的与解决问题有关的系统基模包括五种,分别是延迟反应(调节回路+时间滞延)、饮鸩止渴(调节回路+增强回路)、舍本逐末(2个调节回路+增强回路)、目标侵蚀(2个调节回路+增强回路)与恶性竞争(2个调节回路+增强回路)。
6 延迟反应
(1)状况描述:个人、团队或一个组织,根据其既定目标,采取对策,调整行为。但行动与结果之间有延迟。如果意识不到延迟的存在,往往不等这个行动产生效果就采取下一个行动,导致过多的矫正行为,或者干脆放弃。
(2)行为模式:
(3)结构分析:延迟反应的基本结构就是一个增强回路加上时间滞延。
7 饮鸩止渴
(1)状况描述:为了解决一个问题,采取了一项短期内见效的对策,但长期而言,会产生越来越严重的后遗症,使问题更加恶化,不得不更多地使用这项对策,难以自拔。
(2)行为模式:对于饮鸩止渴,往往可以从问题症状的活跃程度来识别。问题症状先是恶化,然后因采取了相应的对策而得以缓解,但是因对策并未真正奏效(甚至产生了“副作用”),因此一段时间之后问题症状又再次恶化……如此一来,问题症状在振荡中逐渐升高。
(3)结构分析:问题症状的变化趋势有两方面:一是阶段性的缓解,这是因为有一个调节回路,可以短暂地解决问题;二是从长期来看,问题症状持续升高。这是因为问题并未得到根治,而且产生了一个使问题恶化的增强回路。
8 舍本逐末
(1)状况描述:为了解决一个问题,采取了“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式的“治标”方案,在短期内快速见效。但如果经常使用这类方案,一些长期的根本性措施就会用得越来越少;一段时间之后,使用“根本解”的能力就会萎缩或失效,从而导致对“症状解”的更大依赖。
(2)行为模式:存在三个变量的行为模式:首先是问题症状的表现。随着时间的推移,问题症状逐渐恶化,在采取了应急措施后,症状得以改善;但是不久以后,问题又再次出现,经采取措施后再次缓解……依此模式,问题症状时而恶化,时而缓解,但总体上,问题的症状水平越来越高。
其次,应急措施(“症状解”)的使用次数越来越多,持续升高。第三个变量是“根本解”的使用次数。随着时间的演进,它们逐渐降低,说明系统自我修正、从根本上彻底解决问题的能力持续降低。
(3)结构分析:从问题症状的行为模式可知,它与“饮鸩止渴”是一致的。事实上,“舍本逐末”与“饮鸩止渴”在本质上是相通的。只不过,“饮鸩止渴”强调的是“副作用”或“后遗症”恶化了问题症状;而“舍本逐末”则是由于“症状解”可迅速见效而被经常使用,从而削弱了使用“根本解”的能力或意愿,间接地导致问题症状恶化。这也可以被视为一种“副作用”或“后遗症”。
9 目标侵蚀
(1)状况描述:这是一个类似“舍本逐末”的结构,其中的短期症状解是放松要求,降低长期的根本性目标。也就是说,为了改变现状,人们通常会设立目标、制定计划,并采取措施去实现目标,这是主动变革的“根本解”。
(2)行为模式:目标或表现作为一个关键指标,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降低,最终会趋向于现状。
(3)结构分析:按照人性行为的基本规律“逃避压力”,当目标与现状存在差距时,就会产生压力——而这不是人们愿意接受的。因此,人们就会想办法来纾解压力——办法有两种:要么改变现状,逐渐趋向目标;要么降低目标。
10 恶性竞争
(1)状况描述:两个人或组织都把自己的利益看作建立在超过对方的基础上,只要一方领先,都被另一方视为威胁,从而导致其更大的行动……如此对立形势不断升级。通常每一方都把自己的行为视为防卫或应对对方的进攻,但最终的形势却恶化到远远超出任何一方的预想。
(2)行为模式:按照状况描述,陷入“恶性竞争”模式的双方对立的态势不断升高.
(3)结构分析:从每一个参与方的观点看,自己的应对措施都是对对方威胁的回应,因此它们各自是一个解决问题的“调节回路”;而双方对立的态势不断升高则是一个“增强回路”。因此,恶性竞争的系统结构至少包括两个调节回路和一个增强回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