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年级下学期《拼图大挑战》学生通过用七巧板拼出图形(如小狗、小船等)。生动的情境让抽象的图形知识变得具象化,课堂氛围活跃,学生主动参与度极高,连平时注意力分散的学生也积极投入拼搭过程,锻炼了动手能力,还激发了创新思维,学生在实践中直观感受图形的特征与组合规律。学生用一幅用七巧板拼出“机器人”,用正方形和三角形巧妙组合出机器人的身体,特别有创意!如果能再加入圆形表现眼睛,图形会更完整哦!这种评价既肯定优点,又引导学生思考优化方向,有效提升了学生的学习信心。
不足:
1. 课堂时间分配不够合理
由于学生对操作材料兴趣浓厚,部分环节耗时超出预期。例如,在自由拼搭环节,学生专注于创作,导致后续“图形规律总结”环节时间紧张,未能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图形组合的数学逻辑(如“为什么两个完全一样的直角三角形能拼成平行四边形”)。
2.数学思维渗透不足
活动中过于侧重动手操作,对图形背后的数学原理挖掘不够。例如,学生虽然能用图形拼出各种图案,但未能深入理解图形的边、角关系,以及“图形变换”(平移、旋转、对称)在拼搭中的应用。
在以后的教学中将优化时间规划,提前预设各环节时间,设置“倒计时提醒”和“任务分段完成”,提高管理效率。将进一步平衡“动手实践”与“数学思维”的关系,关注个体差异,让每个学生在拼图形活动中既享受操作乐趣,又能扎实掌握数学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