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梳理自家人才盘点的过程中,又去看翻阅了各种资料,咨询了各类大牛,发现市场上的人才盘点策略多是集中于工具层面,鲜少有从思维层面进行的拆解。
作为还在一线折腾的HR,也是4D、DISC、PDP等人才测评工具的授权顾问,特别想就人才盘点这件事聊聊我的一些思考。
所以,特别把整理下来的三大视角分享给大家,期待对你有启发。
1
在揭晓三大视角之前,先来聊聊为什么要进行人才盘点?
一般而言,好的企业做人才盘点,大多脱离不开三个目的:选拔人、储备人、发展人。说白了,就是为了帮助企业更快、更好的发展,把那些好的人、值得培养的人筛选出来,继续供给原料,提供资源,相互成就,实现双赢。
但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却往往变了味,落到员工的视角里,更是赤裸裸的跟权、责、利挂上了钩。
“权”意味着职位的升、降,甚至留存、淘汰;
“责”通常跟权对等,也有一些企业会先把员工放在储备序列,先给责任,能担再升,不行就回到原来的位置上去,甚至卷铺盖走人;
“利”顾名思义就是钱,跟奖金、绩效、年终奖挂钩,谁多发,谁少发,谁不发,甚至扣发等等。
“目的未定,方案先行”在盘点过程中是一大忌。
信息不对等,或理解视角不同,就会带来不同的结果。
不管是从企业视角还是员工视角,回到公司本身而言,一定要先搞清楚盘点的目的。
我就曾目睹过一家公司的人才盘点,HR和各部门负责人没日没夜折腾了几个月,结果发现数据根本没法用。
原来,员工担心被裁员,所以,每个人在评分时给分过高,导致失去了原本的真实性、有效性。
每家企业进行人才盘点的目的都不同,所以,首先要明确目的、导向。
目的、导向一旦明确,再进行有效的宣导、推进才有可能拿到想要的结果,而不至于变了味道。
2
所以,你会发现人才盘点不是万金油,千万不要因为盘点而盘点。明确了这一点,我们再来看看,盘点通常会着眼于哪三大视角。
企业层面:战略与业务
第一大视角:企业层面。
企业层面包括两大方向,分别是战略和业务。
战略解决的是去哪儿的问题。
业务解决的是能不能去,有没有能力去的问题。
对于高层管理者而言,有没有战略规划能力,具不具备行业嗅觉,甚至能不能预判行业趋势,引领行业发展等等,都可以成为战略维度的盘点依据。
对于中层、基层管理者而言,就需要评估战略落地能力如何,有没有理解公司的战略,能不能细化为自己的目标,能不能结合战略制定自己的打法,并一一实现。
对于员工而言,就要看真正业绩完成的情况,过程指标如何,评估是不是能真正跟上组织的步伐,能不能解决现有的问题,甚至超前去解决未来可能发生或已经存在的问题。
从企业视角出发,设计具体的评估维度,才能帮助企业发展,而非只针对员工进行上下排布。
团队层面:内部与外部
第二大视角:团队层面。
团队层面包括两个维度,分别是内部与外部。
内部很好理解,一个人有没有团队意识?有没有把资源充分利用起来?是单纯的个人英雄主义,还是依托集体的力量共谋发展?这都要看企业的导向和选择是什么。
外部则意味着人脉与资源。
曾有人说,未来的竞争力在于“圈层”,“圈层”其实就是人脉与资源。
这些人脉与资源,意味着一个人有多大的“可交换价值”。
“可交换价值”越大,能够吸引的人就越多,愿意主动打交道的人脉和资源也就越多,即使有个一时落魄,愿意帮忙的人也会比其他人多。
曾有人戏称说,“一个人有多大圈层,多少人脉,就决定了能办成多大的事儿。”显然,这不是一句玩笑话。
而很多企业还没有把这一层激发出来,这也许是值得我们好好设计和思考的部分。
个人层面:领导力
第三大视角:个人层面。
个人层面看的是个人能力、潜力等等,而个人能力里有一项最重要的就是领导力。
北大汇丰商学院副教授刘澜老师,曾在得到分享过,领导力绝对不是一个“屁股决定脑袋”的能力,而是一种责任,一种心智模式。
你会发现,在职场中晋升最快、提升最快的人,通常都是那些勇于承担责任的人,他们积极主动,解决问题,不甩锅,不推诿,热爱学习,拥抱创新……
领导力包含了一个人的方方面面,比如天赋、价值观、各项能力技巧(学习力,决策力,组织力,执行力,感召力)等等。
倡导什么导向,就提取什么维度,才能走出“有结果,无用处”的怪圈。
3
澄清了目的,设计好路径,最后才是工具的选择。
术的层面好模仿,道的层面才是本质,而这些本质反映着一家企业到底着眼于怎样的视角。
视角打开,才能撑得起野心。
不妨邀请您,也可以借助这三大视角,给自己盘上一盘。
期待今天的分享给你带来收获,也欢迎留言交流,帮助我提升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