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有一年“三八”妇女节,单位组织女职工活动,也不知道工会是怎么想的,组织了一次去中国电影博物馆观看IMAX 3D版《哈勃望远镜》的活动,隐约记得那次活动还有少量男同事参加,哈。
对我这个天文爱好者而言,那绝对是最难忘的一次“三八”节活动——通过太空飞船上的哈勃望远镜,我们得以像参观水族馆里的鱼类一样看到我们栖身的蓝色星球的全貌,得以仿若瞥向窗外一般近距离观察那令人美哭的土星环,我们能飞到银河系的银心去见识千千万万颗太阳(恒星)一起发光,还能穿越亿万光年不可胜数的星系,看向质量和能量比银河系大无数倍的宇宙深处:恒星工厂一刻不停地孕育新生命,白矮星死去,黑洞吞噬所有……
3D巨幕把所有星辰变得触手可及,你就那么真切地置身宇宙之中,而实际上,它们全部都遥远得在时间之外。在137亿光年之外,人类能探测到的宇宙最边缘的外面还有什么呢?宇宙为何这样存在而非那样?在宇宙爆炸的奇点之前一切是什么?为什么偏偏是我们,居住在这独一无二的地球?……
看完那部纪录片以后,我强烈推荐并和当时的男朋友、现在的老公又一起看了一遍非3D版,仍然十分激动。第一次看这部短片时那种对星体硕大无朋、遥不可及、无可计数的震撼,如同一株温暖的小火苗,一直保存在我的心底,异常美好。即使很多物理学家说在浩渺无边的宇宙中,我们只能感受到无尽的寂静、黑暗和寒冷,我依然觉得我的宇宙是温暖的。我有时在想,那温暖是怎么来的呢?
我仔细想了想,那温暖的感觉来自儿时夏夜院子里的凉席上,我和妈妈并肩躺着,手摇蒲扇望着夜空,银河亮而遥远,凉而神秘。我妈会用简单的句子加上她自己的幻想,给我们姊妹讲七仙女和嫦娥奔月的故事;那温暖的感觉,来自语文课本里“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窗前明月光,疑似地上霜”的有趣和有情;那温暖的感觉,来自初中放学后一个暮色笼盖四野的傍晚和一个摸黑早起上学的冬日早晨,新闻联播预告的两次流星雨如约而至,明灭的星或疾或徐滑过半透明的天空,一路陪伴我上学、放学要走的那十二里路……这种温暖的感觉一直陪伴我,让我对万物保有好奇,乐于欣赏万物之美,并对生活满怀期待。而好奇心和美的享受,是我从宇宙中得到的最为宝贵的财富。
现在,我也有了自己的孩子,我特别想把自己源自宇宙的那颗好奇的种子、那颗美的种子送给他。要知道,在这个低速低维的世界里,要度过漫漫一生,好奇心必不可少。它就是我心中那块纯净的自留地,在任何一个疲乏的时刻我都能停下来望向那里,从无言的宇宙中得到安慰,并深深体验到广袤之美、科学之美、造物之美。我多希望我的孩子也能跟我一样,享受这财富!所以,当我第一次看到这本《宇宙》时,就好像看到了我的小时候,只不过夏夜院子里的凉席换成了空调房里的亲子阅读角落,嫦娥奔月的传说变成了哈勃望远镜的传奇,然而孩子的视界却更宽广,我们竟然可以不依靠想象,就从我们生活的地球一直旅行到宇宙的边缘!
爱因斯坦说,这个世界的最不可理解之处就在于它竟然是可以理解的。我一边翻阅这本《宇宙》,一边在想宇宙是什么颜色的?弯曲的时空是什么样子的?我们如何能听到宇宙大爆炸的余响?我们栖居在地球上是一种偶然吗?我们的梦想和情感在宇宙中如何解释?科学家已经知道了那么多,但同时又知道的那么少!当我注视书中200多幅经由哈勃望远镜、钱德拉X射线天文台和斯必泽空间望远镜等等巡航舰队拍回的那些不可思议的画面不断惊叹时,我体验到人之渺小,也体验到人之伟大,面对浩渺宇宙,如果我们足够聪明,可以做出正确的判断,找到我们追寻的东西。
我们与宇宙万物一起,是由同样的星尘塑造的,想到这一点,我就倍感温暖。宇宙让我们敬畏,但它同时也是我们所有人、所有物、所有时间和空间的母亲。是的,虽然我们对宇宙知之甚少,对自己也同样缺乏了解,但只要保有对宇宙的好奇,我们总会了解更多。正如《七堂极简物理课》中所说:“我们的爱与真诚与生俱来,我们天生就渴望懂得更多,渴望不断学习。我们对世界的认知在不断增长。在知识的边缘,我们的求知欲在燃烧。我们渴望探索空间纹理的细微之处,探索宇宙的起源,时间的本质,黑洞的现象,以及我们思维的运行。”我们也能将这种渴望渗透到生命中,永葆对自然和生命的热情。
我们生活的城市已难见群星闪烁,更看不到远而明亮的银河,但我们却可以从这本《宇宙》中仰望星空。记得和你的孩子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