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和大家一起交流学习周梵老师亲密关系中的“承诺”
很多人会对感情中“说到做不到”往往会表现出极大的愤慨(说的就是我),好像这是一个巨大的原则问题、人品问题。
其实关于承诺这件事,随着一个人不同的成长、变化,能给出的承诺的品质都是不同的。
给出承诺者和接受承诺者这两者本身也是息息相关的。一个人能给出的承诺在什么阶段,其实也透露出接受承诺的对象在哪个阶段。
每个人在不同阶段能给出承诺的品质也是不同的。
第一阶段——冲动承诺
这个阶段是前理性的,他们的心智尚未成熟,也没有太多经验。
一个第一次恋爱的18岁男孩对女孩说“我会一辈子都对你好的”,本质上和4岁的孩子说“我保证就只吃这一次冰激凌,以后再也不吃了”是一样的。他们都在承诺根本做不到的事情。
他们搞不清楚状况,对接下来履行承诺要面对的困难预估不足,甚至在那一刻压根儿就没想过这个承诺意味着什么。当然,即使想,在他们现有的意识框架中也想不出什么,对事情的评估非常不足,也完全不了解自己的能力范畴。这时,他们还处在“我不知道,我什么都不知道”的状态。
所以,处于这个阶段的人会冲动地做出各种各样美好的承诺:
“为了你,以后我一定会把烟戒掉。”
“我永远都不会对你发脾气的。”
“我以后都听你的。”
如果听这种话的人心性成熟、内心中正,自然看得清对方处在怎样的状态,以及对方说出这些话的深层动机。假如被承诺的人内在没有攀附心,可以很自然地做到只是听听而已,不会把这些话当真。
但是,如果被承诺的人是另一种状态,比如一个恰好对爱有极强的匮乏感、没有安全感的人,这时如果爱人给出承诺,那他们就会丧失所有的智商和分辨力,像溺水的人抓到木头一样,死死抱住,绝不撒手。
就像是女儿跟妈妈说“我保证就买这一次,以后再也不买了”,妈妈会告诉她:“不要做这种保证,你做不到的。而且,即使你不保证,我也会给你买的。”而不是借这句保证来掌控孩子:“这是你自己说的啊,你要说到做到!”如果接下来孩子忘记了之前的承诺,你就会气急败坏地对一个几岁的孩子说:“你不是保证过了吗?你怎么说话不算数呢?”
什么样的人会把处于热恋期的对方说的“我以后什么都听你的”当真呢?当然是和说这种话一样幼稚的人。同样,把一个三四岁的孩子的保证当真的成年人,其心智水平其实和那个孩子相差不远。
第二阶段——拒绝承诺
如果说上个阶段的人是不知死活的话,那么发展到这个阶段的人已经试过深浅,得到些盲目承诺的教训了。他们看到自己能力的不足,似乎怎么努力都完成不了最初的承诺,带着强烈的挫败感和自我怀疑。
这时的他们害怕让别人失望,更害怕让自己失望。“再也不相信爱了”“现在要的不多,找个人过日子就行”“现在已经爱不动了”……
那些在亲密关系里了无生气、瞻前顾后的人都在这个阶段。虽然相比上个阶段的激情、活力,这时他们算是认了。
他们看到了太多的世事无常,年轻的时候对生活的态度是不惜力的,做任何事情常常都用力过猛,然而这种使出全力之后依然体验到的失控感才是最让人挫败的。他们已经受够了让别人失望,更受够了让自己失望。
而不失望最安全的策略就是不给出希望,也包括不给自己希望。他们不再盲目崇拜自己的力量,而开始对未来的不确定性心生敬畏。不过,显然畏的成分要远远大于敬:尊敬会带来动力,会让人向往并与之学习,就如同对自己心中的榜样一般,去靠近、去探索,甚至去超越,而畏惧带来的反应则只是退避三舍。
他们会在这种过分谨慎的状态中持续地收缩自己,这种收缩会往两个极端发展——玩世不恭或暮气沉沉。
第一种看上去是放纵,但实际上是用物质或者感官的快感来抵御没有希望或信仰所带来的虚无感。
第二种是活得小心翼翼,按部就班,不敢越雷池一步,成为实用主义者。最大的副作用就是全身上下会散发着无趣、乏味的腐朽味道,更糟糕的则是对世俗力量太过虔诚。这会带来对自我力量的轻视,对自己的创造力没有信心,变得患得患失、斤斤计较。
而且,通常这两种极端特质会发生在同一个人身上。他们变得习惯妥协、油滑、麻木且善于自我找平。
相比上个阶段的冲动和盲目,发展到这个阶段可以说是一种成长,是一种对回应世界态度的新的探索。从一极到另一极的尝试很重要,但同时在任何两极里是不可能有答案的,寻找答案需要经历这个过程,最后再整合并超越这两极。
很可惜的是,很多人没有继续成长,而是停留在了这个状态。
第三阶段——理智承诺
上个阶段的死气沉沉,来到这个阶段,过去经验带来的不仅是教训,我们还找回了力量,所以有激情和勇气往关系里深入更多。
而且,和最初的冲动、无知不同,这时,我们对自己有更清晰的认知,可以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也不会为了讨好他人,或者获得某些短期利益而去冲动地许诺些什么。
处于这个阶段的人不会轻易被诱惑,也不会用美好的承诺诱惑别人。看清楚了人性,看清楚了他人和自己,还能继续前进来到这个阶段的人,会谨慎地评估自己和情景,给出适当的承诺。
处于这个阶段的人会让人感觉很可靠、踏实,也有一定的行动力,但如果不继续成长和自我扩张,有可能变得有些僵化和安于现状。
第四阶段——超越承诺
只有极少数的人可以来到这里。
他们不在任何关系里或者事物上有很强的功利心,允许事情往任何方向发展,所以不需要去决定、承诺什么,但同时又保持强大的行动力。他们如同水一般顺遂臣服,舒展地流动。他们依然对世界充满热情,而且愿意通过不断的成长和学习发展自己的力量。
他们不会不知深浅地盲目承诺,也不会局限于“信守承诺”,惴惴不安地不敢轻易做出承诺,他们敢于大刀阔斧地去行动,在行动的过程中去触碰自己的边界,不断扩展自己。
思考🤔:
我就是一个特别在乎承诺的人,同样的我也特别欣赏知行合一的人。以前我总是用二元来判断,认为只有实现和未实现两种状态,当我知道了承诺还有阶段时,瞬间就能理解了很多事情。
我突然想起了发生在阿姨身上的一件事,她说有段时间她对象一直给她承诺买这买那,每次她心里听了也很高兴,但是叔叔承诺的东西却迟迟不见,阿姨有些不高兴了,有一次两个人在一起时,叔叔又在承诺,阿姨便生气了“你这是哄小孩么,你都许诺了多少东西了!买了一件了么!”这时候叔叔愣了,“我还承诺了什么?”原来他连自己承诺过什么都不记得了。
其实前段时间他承诺过给阿姨买一枚戒指,阿姨说“你不是说送我戒指么,怎么也没买”叔叔说“我看你也不喜欢这些东西,买了可能也不戴就没买”
“你怎么知道我不喜欢,我喜欢!”
“好,那现在就去买”
于是两个人去了金店买了戒指。
其实平时阿姨是真的不带戒指的,心里也不舍得,如果当时叔叔承诺后主动带着阿姨去买的话,阿姨也不会真的要。
但那天她生气了,就在那天他们一起去买了一枚金戒指,可是这时候去买时已经没有了以前期待的那种开心,买来以后阿姨带了两天一直扔家里没再带,阿姨也知道这就是一次惩罚“承诺不兑现”的冲动消费。
听了以后,这种感觉好熟悉,原来不仅仅年轻人谈恋爱这样,这是亲密关系中共通的问题啊。
其中有很多问题是值得我们思考的,比如阿姨为什么将承诺那么放在心上呢?叔叔为什么轻易许下承诺就忘记呢?
其实我也是一个很重承诺的人,但是作为承诺人和被承诺人我发现我所处的阶段还不一样,作为承诺人,我不太轻易给出承诺,如果说出来了就真的会放在心上去做,或者觉得自己可以做到了再给出承诺。自我感觉应该是处在第三个阶段中。
但是作为被承诺人,我好像只在第一个阶段,不对,现在应该已经进化到第二阶段了。我真的会很在意别人给我的承诺,因为我总用我给别人承诺的标准去衡量别人,所以潜意识里我是认为对方也是处在第三阶段的,但其实我这样想是不对,是在我的潜意识里要求对方。
所以别人和我说什么我都很相信,渐渐的就像阿姨一样,我得不到承诺,我开始失望,我会像个孩子一样问对方你为什么说话不算数,你要保证你下次说到做到。
可失望到一定程度后我开始有了觉知,所以我现在来到了第二个阶段中,我拒绝别人给出我承诺,当对方向我承诺时,我会阻止对方,因为我会觉得没有期望就没有失望,我蒙起头来不听,逃避自己的失望感。
但我知道这是一种不真实的状态,也不是真正的从容,只是不再像孩子一样傻傻的问为什么了,但也说明我的内心还不是真的有力量。
回观自己,如果双方都能处在第三阶段以上相处时我相信会少一些失望,两个人将是比较成熟,有期待,有行动,有滋养。
如果两个人还不处于同一个阶段相处也没有关系,那就先增强自己内心的力量。
作为承诺人可以随心所欲不逾矩。人的道德修炼需要长期的学习锻炼过程,最终,当人的思想意识和具体言行融合为一体时,方至于化境。
作为被承诺人,希望我们练就强大的内心力量,拥有内心的平静,内心真正平静的人无需住在田野之中,即使是在身处闹市,内心一样的平静。(怎么有种看破红尘的感觉~)而保持强烈的行动是一个人不断进步的必要条件。
但如果可以还是希望我们每个人可以在正向相处中获得滋养,有事做,有人爱,也有所期待,而不是深处爱中却不敢有所期待,拥有的只是一身的孤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