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父亲形象是这样的:沉默寡言,不苟言笑,严肃认真。我家那位父亲,也不例外。
小时候,每次知道我爸要出去邻居家串门了,我妈就会“怂恿”我说:“快点,跟你爸去,去邻居伯伯家坐坐。”
“不要跟着我” 他侧过身,小声地警告我。
我不以为然,小心翼翼小步紧跟。
“回去,不要跟着我,回去回去。”他用稍大一点的声音命令我。
“我就知道,他不让人跟,怕啥子,这人……” 妈妈又开始碎碎念。
“知道他不让我跟还总让我跟他 ……” 我生气又无奈地跟妈妈抱怨到。
几次之后,每次爸爸出门,我也乖乖地看我的电视好了,也不会主动地说要跟去。
自我记事以来,爸爸这个词很少被我提及。
因为工作,爸爸常年在外,也是逢年过节才会回家。我们没有过多的了解彼此,我只知道他在外面工作很忙,他回家问下我的作业学习,好像我们也找不到其他话题了。
我爸爸是一名装修工,他也是一个工作狂。
领导交代他的工作都做得很好,很负责,所以很多人有活都找他。
那时候,我真的很害怕失去你。
那年我还在读小学,爸爸突然生了一场大病,很严重,需要做开颅手术。那时候我还不懂,只知道害怕,怕突然没有了爸爸。
爸爸被送到医院里,妈妈与一些亲戚们在那里帮忙照顾着。
我和奶奶爷爷在家里。依稀记得那一天,我跟奶奶一起去医院,奶奶问那个医生爸爸的情况,好像医生当时说了一些让人觉得不太客观的话,我突然控制不住快吓哭出来了。
“没事没事的。”奶奶急忙安慰我说。
那段日子,家人都在为爸爸的事忙进忙出。
直到快要做手术的那一天,家人才注意到我这个小的。
“你这孩子怎么那么不懂事,爸爸病成这样了,连一句问都没有……” 几个亲戚站在那里指点着我。
我既害怕又恨自己。
虽然我没有说出来,但那时的我内心很敏感,我一直在关注着亲戚们的谈话,希望知道一些关于我爸爸的情况。是啊,为什么自己那么不会表达?连一句“我爸爸怎样了?”也问不出口吗?
长期的不会表达,那一瞬间,所有的指责似乎你只能默认,即使你的内心不是这样的。
幸好,最后手术很成功,还给我一个健康的爸爸。
谢谢,我们开始学会表达了。
长大后,我来到外面上大学,工作,不知不觉已经过去几年了。
也许是距离感的“魔力”,我们更能体会到父母在外面工作的不易。我们从“天气冷了多穿点衣服”到“某某某生日快乐哈”;从微信电话的问候到家人间的面对面地沟通。
原来,那个男人也没有那么冷漠,他也很幽默嘛。
他很不容易,很累,但是他不会说,因为他是个男人,是个丈夫,是我们的父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