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T·伤寒论慢慢教(第二期) 2.5.1
2.5.1<药势>石膏&知母
白虎汤辩证点
“风嗽夹火者,服桂枝汤,必吐,百试百验”:
一个人,咳嗽是有风、上火,吃了桂枝汤,会增加肠胃的湿热,因为肠胃有湿热不一定会造成吐血,但是如果是肺膜发炎而破,吐出来的脓有可能会带血
白虎汤的辩证点:
《温病条辩》里面讲白虎汤要口渴才能用,口渴当作为一个绝对的辩证点;而《伤寒论》本文里面白虎汤是不必口渴的,要口渴的话就用白虎加人参汤,其实白虎汤是不一定要口渴的。
比如说:感冒了几天,一开始还有点筋骨酸痛,感冒到第二、第三天就开始发高烧了,身上不一定是全身大汗的,有的时候身上还是干干的。阳明病的高烧不怎么出汗也是有可能的,结果来讲的话就是,本身觉得热或者有点烦的感觉,或者烧的蛮厉害之外,主要的还是看脉,就是有里热的脉,带有滑,最标准的是洪大而实(跳动的幅度很大,按起来非常有力量),比较是白虎汤的一个辩证点。
血虚发热&当归补血汤
血虚发热:
你忙一段时间,每天都很忙,有一天忽然发起高烧了,这个时候发高烧,不一定是白虎汤证,那个有可能是血虚或者气虚发热,气虚发热的话一般是用补中益气汤
比补中益气汤更长发挥的就是当归补血汤证的血虚发热,当我们的血很不够的时候,人会阴虚,然后就开始烧,而忙碌一段时间,好像没有经过感冒的前驱过程,就是标准的白虎汤证
白虎汤的脉按下去会觉得比平常有力气的,那如果是血虚发热,肝脉把起来是空空的,那这是一个辩证点。
另外一个辩证点就是在发烧的同时,肝脉是很微弱的,肝脉是又浮又虚的,这也是血不够的一个脉象。
比较会忙碌,比较累,忽然发烧是血虚发热,当归补血汤(当归两钱,黄芪一两)
白虎加人参汤辩证点:
白虎汤证比较渴的话就用到白虎加人参汤,白虎汤的脉把起来硬邦邦的,就是标准的白虎汤,或者白虎加人参汤的脉其实都是带点滑的调子,就是脉里面还有一点点柔软的弹性的成分。如果你这个脉洪大而实的脉把起来是硬邦邦的,那其实就意味着你里面的津液已经不够了,已经开始干掉了。所以如果有这个跳的特别急促,或者是跳的硬邦邦的这个洪大而实的脉,那即使这个人没有很明显的口渴的症状,那也不妨用白虎加人参汤。
<药势>知母&石膏
玄参VS知母
白虎汤里面,在《伤寒论》原书里面有知母六两,是很多的;像明国初年的张锡纯,产后的妇女如果得到白虎汤证的高烧就一定要把知母换成玄参,玄参是一个凉润的药
知母的药性喝下去有一点像是喝一口冰开水的感觉,玄参的感觉就有点像是浇花的喷雾气的那种感觉(滋润跟清凉的感觉比较温和)
张锡纯那个时候用知母换掉换成玄参是说因为石膏或者玄参,在《神农本草经》里面都有讲说,是适合“产乳余疾”(适合女人生产后的疾病),但是知母没有这样写,所以就换成玄参
白虎汤喝过头,肠胃道被药性凉到一个程度,就会拉肚子,张锡纯建议说,把白虎汤里面的粳米换成山药,可以养脾阴又养肺阴的药,煮熟的山药也可以涩肠胃,能够让人不要那么容易拉,粳米换成山药也是一个可以用的加减法。
石膏
石膏:这味药引述《神农本草经》,上面说石膏是“味辛、微寒”。生石膏常用来退高烧;熟石膏有某种程度的寒凉的药性,口臭、消胃炎清胃火,传统豆腐买的到的话,用豆腐蘸酱油当点心吃可以吃豆腐(豆腐是用熟石膏做的)
,也可以退胃火。
生石膏是软软的半透明的石头,它的文理如竖针状,是平行的。
羚羊角:就是又有直的放射状的主轴,然后旁边又这样圈圈上去,所以羚羊角在中医的用药里面它特别能够疏肝,清掉肝的热毒。因为肝属木嘛,木就是勾芒之气。
犀牛角:它的作用清热解毒就会清热解毒在我们的胃而不是我们的肝。犀牛角是很贵的东西,石膏加升麻就可以代替犀牛角的很多药性了。
何首乌的苗叫做夜交藤,何首乌就确定是入肝的药,夜交藤是晚上会睡觉的东西,可以治治时差。
花生的苗到了晚上也会合起来卷起来睡觉,研究发现花生的苗里也有这个催眠助眠的效果的有效成分。
生石膏能够微微发一点冷汗,可是熟石膏不能发汗。
通常需要用到白虎汤用到石膏剂的时候,这人的舌苔往往是有一些裂纹的啊。那如果是需要用到黄连这类清胃火可是却比较燥的寒药的话,那那个人的舌苔往往是白乎乎一整片的,就是比较湿的舌头。
病人的痰粘在嘴巴里,不容易吐出来,牵丝痰,用石膏来退。
滑石,《伤寒论》里面治中暑,要用竹叶石膏汤,或者是白虎加人参汤,是用这个石膏来清热,用人参补津液。但是在时方的世界,中暑是用一个方叫六一散,就是甘草和滑石两味药。
牙痛,上牙痛是属于这个大肠,下牙痛是属于胃,所以下牙痛的时候就用一些石膏,就会让你的牙痛比较减低。
治疗破伤风发表的药,就是把邪气排出,然后又能够清热,石膏跟麻黄同用的情况是有的。古时候治疗破伤风的话就有用越婢汤,越婢汤就是有石膏又有麻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