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林则徐在鸦片战争一线,深感西方压力,委托好友魏源在《四洲志》基础上写《海国图志》。
虽然在基本观念上,《海》依然认为华夏文明乃是最高级最核心的文明,西方依然属于蛮夷。但是承认在形而下之“器”上,西方有绝对的领先优势。因此,提出“知夷”、“悉夷”、“师夷”。
《海国图志》出版后招到朝野上下的猛烈批判,因而并未广泛流传,在当时的中国影响极为有限。
可是,这书传到了日本,短短几年就再版二十余次,启蒙了一批早期维新的先驱思想家,比如吉田松阴以及他的学生伊藤博文。
鸦片战争是1840年,日本被西方叩开国门是1853年,晚了十三年,但是后来居上,全面领先,里面就有《海国图志》的功劳。
只能说日本这次版权引进太值了。
2.
甲午海战惨败给历史上的藩属国日本,举国悲愤,切肤焦虑更甚于鸦片战争。
次年(1895年)在日本做过参赞的黄遵宪写的《日本国志》出版,一时洛阳纸贵。国人感慨日本之强的同时,也深狠识日太晚。
该书其实在8年前即已写完。因此当时有评论认为如果及时出版,便可早早认识日本,也不会出现甲午战争的主战派,惨败或许可以避免。
其实该书一写完就有刊行(1887年),但又是只在日本受到重视。等到甲午之后国人再关注已经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