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问:“知至然后可以言诚意,今天理、人欲知之未尽,如何用得克己工夫?”
先生曰:“人若真实切己用功不已,则于此心天理之精微,日见一日,私欲之细微,亦日见一日。若不用克己工夫,终日只是说话而已,天理终不自见,私欲亦终不自见。如人走路一般,走得一段方认得一段;走到歧路处,有疑便问,问了又走,方渐能到得欲到之处。今人于已知之天理不肯存,已知之人欲不肯去,且只管愁不能尽知,只管闲讲,何益之有?且待克得自己无私可克,方愁不能尽知,亦未迟在。”
注
引陈荣捷注,梁启超云:“此正是发挥知行合一,语语直抉学病言。”
引陈荣捷注,陶浔霍云:“知行合一之妙。”又云:“此条是王学宗旨。”
笔记
陆澄问:“知至的境界达到了之后才可以做诚意的事情,现在存天理、去人欲的知识还没有穷尽,如何可以用克己的工夫呢?”陆澄可能基于《大学》“格物致知诚意正心”的顺序,所以提出这样的问题。
王阳明说:“人如果能毫不间断地切己用功,那么对于天理的体认就越来越精微,对于私欲的感知也越来越细微。如果不用克己的工夫,每天只是嘴上说说“存天理去人欲”的道理,就永远都不会体认到天理,也永远不会感知到私欲。好比人走路一样,走一段才能认得一段,不知道怎么走的时候,就问一问,然后再走,才能到达目的地。现在有些人对于已知的天理,不去存养,对于已知的私欲不去克除,只是担忧自己不能穷尽“存天理去人欲”的知识,只是讲讲空话,如何能有进步?等到把已知的私欲都克除之后,再去做知识的探求也不迟。”
修身如同探险一样,只是站在原地搜集地图,永远也到不了终点,必须亲自上路,才有可能到达终点。在修身这条路上,有很多的障碍,遇到障碍,我们会迷惑,是不是走的路错了,就想返回,或者想要换一条路走;有很多的岔路,而且岔路还很有诱惑力,岔路上会有标志牌“圣贤速成班”“大师指点,不成圣贤不收费”,我们会被这样的“捷径”诱惑。能够指引我们避开岔路,越过障碍的指南针就是“良知,而诚意克己则是打开指南针的方法,不克己,指南针就会被“私欲”的磁场干扰而失灵,不诚意,就不能下工夫克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