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发自简书App
今天上午,我们年级组织了一个游戏。一共30个人,分成6组。游戏规则是这样的:每个组派4个人分别在四楼、五楼向下扔纸团,一个组员在三楼大厅用衣服接。谁接的纸团最多,谁的组就会获胜。
欢笑
每个组的组员都到了指定的位置,游戏正式开始了。每个人都很兴奋,欢笑声此起彼伏。在三楼接纸团的同学们,如果谁不小心碰了谁,都会带着笑容道歉。
突然,一个同学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掀翻了另外一组的组员手中装满纸团的衣服,纸团洒了一地。在旁人惊谔的目光下,“凶手”大笑着跑开了。
咒骂
突然间,游戏变了味。在三楼的同学不再把注意力放在接纸团上,而放在了给别人捣乱上。从楼上飘下来的纸团,全都直直地落到了地面上。大家脸上的笑容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憎恶与厌烦。友善的道歉变成了难以入耳的脏话。不久之后,老师叫停了游戏。
捣乱者背锅?
在第一个捣乱的同学出现之前,是一种场面;第二个捣乱的同学出现之后,又是截然不同的一种场面。可以说,这个同学的出现,是一个分界线。
分界线之前,所有的同学以接到更多都纸团为目标,整个场面其乐融融;分界线之后,所有的同学以拖别人后腿为目标,整个场面不堪入目。
游戏,亦是市场
读到这,你可能会想,这个捣乱的同学太可恶了,把本来好好的游戏给毁了。但是,事实真的如此吗?游戏规则里可没说每个人都得好好玩,不能给别人捣乱。这就好像资本主义国家的市场经济。政府不怎么干预,一切让市场决定。你能保证每一个人都是善良的,都是理性的,都不给别人捣乱吗?
这个同学起到的只是一个提醒作用:你们不必非要好好玩,想获胜,还有别的路可以走。
社会与市场中,拼的是博弈,而不是道义—这大概是这场游戏带给我最大的感悟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