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的大才子不胜枚举,尤以唐宋为盛。而在这些大才子当中,又有俩人最为璀璨夺目:一个是“秀口一吐,便是半个盛唐”的王勃,另一个是“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的全才文豪苏轼。
这两人都是名满天下、卓尔不群的天才,但是他们死时却没都能有一个好下场——一个被淹死,一个被热死。
王勃在被淹死之前曾死里逃生过一回。当时的王勃正担任虢州参军,可谓是年轻有为。但是,老天爷开始虐心了。王勃不知怎的(十有八九是被同僚构陷)私藏了一个逃跑的官奴曹达,后因担惊受怕又将其擅自诛杀,被判处死刑,等候问斩。
然而就在王勃身陷囹圄,以为必死无疑的时候,老天又恩赐了他一个新生的机会——唐高宗李治更年改号,大赦天下,王勃因此逃过一劫。
死里逃生之后,王勃无心仕途,决定漂洋过海前往交趾(今越南境内)探望因被自己连累的父亲大人。
在去交趾的途中,王勃南下经过洪州(今南昌),于是就在滕王阁逗留了一会儿。这一逗留可好,竟不费吹灰之力,凭借挥笔写就的《滕王阁序》将内定的作文比赛冠军——都督女婿吴子章给比秒成渣渣了。此时的王勃可谓是人生得意、风头无两。
后来,这篇文章火了。当唐高宗读到这篇序文的时候竟然惊叹:“此乃千古绝唱,真天才也!”
没想到唐高宗一语成谶。上元三年(676年)八月,王勃探望完父亲从交趾返回时,不幸渡海溺水惊悸而死,时年26岁。
无独有偶,大文豪苏轼最后的结局也是个悲剧。
苏轼文人气息太重,太直,根本不愿同流合污,因此得罪了很多人。所以后来屡屡遭贬,最后被流放到了徼边荒凉之地——海南岛儋州(今海南儋县)。放逐海南是什么概念?在当时,这是仅比满门抄斩罪轻一等的处罚。
但苏轼就是苏轼,即便被流放也依旧旷达。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在这个地方,他终于不必卷入官场纷争。他把流放当成了享受,把儋州当成了自己的第二故乡;他在这里办学堂,介学风,成为儋州文化的开拓者、播种人;他于此处发明了东坡肉、东坡帽……
元符三年(1100年)正月,宋徽宗赵佶即位。同年四月,宋徽宗大赦天下,苏轼复任朝奉郎。然而,建中靖国元年七月二十八日(1101年8月24日),本来身体就很差的苏轼在北归途中因中暑而死,享年65岁。
这就是两大才子人生最后的结局,不禁令人唏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