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道之以政,道可以理解为宣导引导。以政就是用行政命令作为手段。道之以政,指的是用行政命令作为手段来引导治理百姓。
齐之以刑,齐是约束,就用刑法来约束百姓,以刑罚来处理问题。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是当时法家所倡导的,人与人之间不用谈理,不用谈义,谈的是规矩,只要符合规矩法度就行了,这也是很多现代国家所使用的手法。
孔夫子认为,这样做的结果是民免而无耻,老百姓可以因为畏惧责罚而不去犯罪。
从春秋战国到秦秦朝,甚至到汉朝,都是用严苛的刑罚来管理百姓的,大家不要被刘邦的约法三章给骗了,刘邦表面上说约法三章,实际上,汉朝沿袭了秦朝的很多制度,比如犯了错,要割鼻子,割手脚,脸上刺字等各地方都有不同的酷刑。
当使用严苛的刑罚来治理国家时,老百姓自然会为了逃避罪责,尽量不犯法,但心中无耻,也就是内心并不觉得很多不好的行为是有问题的,没有羞耻心。
我们要怎么理解以上内容?
孔夫子最担心的状态,民免而无耻。那不犯法,一个人在内心对自己没有任何约束,没有道德感,也没有向上的力量。
道之以德,讲究的是德行,其之以礼指的是我们靠礼来约束。
人们不仅能用法律规则判定一个人的行为,到底合不合格,有的事情要看在心上,是否过得去,是否符合道义。
白鹿原中就反映出中国的变化,在白嘉轩的时代,出了问题,大家就会有个公论,人的行为,要由整个宗族进行判定,做错事的人后脊梁骨,冷嗖嗖的,觉得自己在村里再也无法呆下去了,这是宗族礼法给人带来的约束。
人们不仅能用法律规则判定一个人的行为到底合理不合理,有的事情要看在心上,是否过得去,是否符合道义。
与之相反的是,用德行礼仪去引导百姓。道之以德,齐之以礼带来的结果是什么?孔夫子认为是由此管理老百姓,不仅有羞耻心,还能够守规矩,格可以理解为守规矩,讲品格。
孔夫子的理想是每个人拥有真正美好的品格。
关于这个观点也有很多不同的看法,比如胡适先生就认为在一个肮脏的国家,如果人人讲规矩而不是空谈道德,最终会变成一个有人味的正常国家,道德自然会逐渐回归。
那么是否应该多讲法律,少讲道德。
在论泟之前,其实有个前提,也就是社会背景如何是国泰民安,还是已经乱成了一锅粥,处于乱世,价值观就会更加遵从原始的生存本能,想尽一切办法,多吃多占来满足膨胀的私欲,游走在道德的边缘。
道德是弱束缚,是倡导人们要去做的事情,法律才是强约束,强调的是人必须去做的事情。先生提出的是在乱世中法律的重要性,在人们生活朝不保夕的情况下,要求人们按照道德去做事,这是空谈,是不现实的。
孔夫子的理想是天下大同,当社会已经规范时,人们在社会安定的环境下,如何才能拥有美好的品质和德行。
再看看当下的社会,比起美国,中国的犯罪率已经非常低了。
美国是一个靠法律说话的国家,触犯各种法条都有可能被抓进监狱,就是这种完全用法律说话的制度,却导致了民免而无耻。
不必拿孔子的理论跟胡石先生去辩论,这是不同环境之下的,不同执政理想是两种不同的治国境界。
孔夫子的理想是当国家制度已经相当规范,人民生活安定,社会秩序良好时,得应该一道之以德,齐之以礼。让老百姓有更高的追求,在精神和道德上进行修炼。
樊登读书的使命就是希望在社会稳定的当下,我们一起来了解各种各样的知识,实现慎终而追远,民德归厚,且耻且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