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过而不改,是谓过矣!”这句话的意思是,有过错却不加以改正,这才是真正的过错,主旨劝导人改过。
由这句话,我想到一句很有感触的哲言“每件事最后都会是好事。如果不是好事,说明还没到最后。”
这两句话教我认识到,不要太早对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盖棺定论。
过而不改,是谓过矣。所以,当我们朝着一个目标前行的路上,发现走偏了道路,就及时纠正找回正确的道路,继续前行,最终仍然能够到达目的地。
只要到达目的地了,在这其中走偏的时刻,也就不算是个错误。只是将路程延长,走了远路。只是路径改变了一点,从直线变成了曲线。
当然,直线是最近的一条道路,最节省时间。可我想说,走偏的道路上,一样有可观赏到的风景,甚至还会比直线时候看到得更多。可以想象,在最终到达目的地的时候,他会比幸运直线到达的人,多了一些阅历,多了一些故事和见识。
当然能够以最快的速度直线到达,是我们追求和向往的。但这里我只是想阐明绕了远路的人,及时改道成功,即使耽搁了一些时间,也不是一件坏事。
斋藤先生在32岁进入明治大学教书之前,可以说是他最灰暗,功不成名不就的时期,他连个固定工作都没有。
看到功成名就的同学、朋友,对比自己的境况,他也觉得很挫败,认为自己饶了很多远路,被人远远甩在身后。可以想见彼时他的内心肯定是非常压抑的。
斋藤先生在这样苦闷的时期,并没有停歇下来,他在这远路里,发现了别样的“风景”,得到了一个收获——自创出“突破学习法”。
正是这个突破学习法,解决了他的苦闷,帮助到他彻底改变。使他度过走在远路,向着目标前进,心里的焦虑和挫败时期。之后,他成为明治大学文学部教授,著有《读书的力量》、《提问力》、《规划力》等书籍。
所以,现在看来,斋藤先生当时的经历纯属“看似绕远路,其实是在走近路”。绕远路,不是过错,绕远路不能回归到正路上来才会错过目的地,越走越远。
过而不改是谓过矣,强调的不是过错,它是一个过程,只要在这个过程中,最后能回到正确,那么过错就不是过错。
就像“每件事最后都会是好事。如果不是好事,说明还没到最后。”所传达的意思。初次看到这句话,我就被这种积极的信息所震撼。
我们通常定义的不成功,不愉快都是太早下断论。这件事,只是没有成长到最后而已。最后终会变成好事。比如看到高三一连复读三年的同学,你怎么想?至少在这三年期间,这位同学的压力肯定愈来愈大。
大家会对他的复读价值产生怀疑。质疑复读这件事对不对?处于这种境遇的同学,难免会认为,复读的选择是坏事,连续三年的选择都是错误的。心力脆弱的人最后会放弃复读吧?
因为这种心理压力肯定会很大。可是,一旦度过这个时期,最后考上心仪的大学呢?他的心智能力,他的毅力,他在其中得到的各种锻炼,使他比一考就中的同学强许多。
就像小林照幸,他就在三年的复读生涯中,找到一种让他最后成功考上大学,最终成为小说作家和大学教师的“剪报学习法”。他因为“剪报学习法”获益,也因此走出阴霾,获得成功。
这三年,是他蛰伏的三年,是他成功的必由之路。当他考上大学的那一刻,就把三年的复读从“坏事”变成了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