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725 周四
孩子围棋课的同学,暑假过完一开学就该住校了。这几天在课后碰见她妈妈,听她对孩子说的话,大多都是,“你自己去,你自己干,你要独立,我可不能一直陪着你帮你…”
这话说的没错,可不知为何,我在一旁听的多了,竟有有一种不太舒服的感觉。
路上和孩子聊天,两人的话题聊着聊着就转到了这上面。
孩子说,“妈,我这两天看xx(那个马上要住校的同学)不太高兴。他妈妈成天说要他独立,独立,听着要把他往外推一样。连我听着心里都觉得很不舒服,有点难过,像是妈妈不要我了似的。”
哦,我突然明白了我不太舒服的感觉来自哪了。我听着她妈妈说的话,也有这种“好像被往外推”的小难过。
“你说,我们都这么大了,有些事肯定会自己干,夏令营不也参加过,怎么就不独立了?说实话,我和他聊过,之前他其实还挺想去住校呢。不过,他妈妈这些天总这么说,让他觉得家人再也不管他了的感觉。他反倒有点害怕住校了。”孩子还在那滔滔不绝。
是呀,孩子的独立也是一点点经历体验成长起来的。哪能一下子说独立,就完全独立呢。再说,培养独立性,也不是一下子撒开手,凡事让他自己干,就叫独立了呀。
人,都有独立性,也有依赖性。教孩子凡事靠自己没错,可也得教孩子知道与人连接,和人协作,会必要的寻求帮助哦。
尤其是,不要为了强调“独立”,而让孩子感觉到不被父母支持和关爱,让孩子觉得被父母往外推,不管了,那岂不是背离初衷了么?
笔记摘抄:摘自公号武志红 五花鹿的文章 《过于独立的人,为什么人际关系都不太好?》
*在她(袁咏仪)看来,真正的独立,并不需要通过“不用老公的钱、不依赖老公”来证明。
这一席话语出惊人,却又坦荡得让人羡慕。
尤其是在这个自我意识越来越强的时代,独立是一个基本要求,而依赖则成了一种无赖和羞耻。
像袁咏仪一样,承认自己对家庭的付出、大大方方依赖老公的人并不多。
*我们从小被灌输的独立意识:
要当一个独立的人,必须反依赖。
这个意识帮我们变得强大,却也压抑了我们柔软和脆弱的天性,堵住我们一些必要的求助。
硬扛、过度独立,变成了一种常态。
*很多人的影子:既渴望被爱和关注,又无法大胆依赖和索取。
在“凡事要靠自己”的传统观念下,我们更习惯自己处理问题,尽管有些问题超乎了我们的能力,例如校园暴力、被孤立等。
最后,只能陷入了一种僵硬而孤立的人际关系里,难以在需要爱的时候柔软下来。
即使是在低谷需要帮助和关心的时候,也是打开微信列表看了几秒,然后关掉它,选择一个人忍受这份无助和抑郁。
*她(一位刻意去培养孩子独立的妈妈)说:我没法陪你一辈子,但我得给你技能。你恨我我也认了。
这些初衷都是好的,但儿子的感受是错位的。
她说:我儿子是金子,他会承受一切东西。
但儿子的真实感受是:没有人能帮我解决问题。
他渴望的陪伴和爱,妈妈都没有给。只有不断的孤立和高要求。
他需要的是温暖的母爱,但他那口口声声说爱他的妈,却决然地把他一次次推了出去。
*过早的被迫独立,绝不是一个健康的真正的独立,而是一种爱而不得的悲凉。
被迫独立的人,大多都自然养成了一个习惯:
抗拒依赖。
这个习惯会影响到人的身心健康。
即使陷入重大的崩溃中,也难以发出求助。
因为他们内心,早已根植了2个绝望的执念。
第一个执念是,永远不会有人在我需要的时候帮助我。
这种想法,也许是曾求助但不断被拒绝或忽视之后产生的。
*你说妈妈帮我一下,妈妈说你自己可以的;
你说实在太难了,妈妈说这是你的无能......
“求助=没用;求助=挨骂”,成了很多人内心的范式。
没有人在情感上支持我们,没有人做我们的退路,求助只能换来多一次的绝望罢了。
在这种情况下,孩子很难感受到父母的护航。
于是,他们会越来越敏感、冷漠和退缩。在各种挑战和人际关系中,优先自我保护,因为没有人保护他们,没有人给予足够的支持让他们去冒险和前进。
偶尔动起求助的念头,他们也会忍下来,因为知道没有好结果,不如自己继续硬扛下去。
憋久了,就很可能把情绪和压力憋出了问题。
与其说,我们需要独立,不如说是因为我们需要依赖而不得,所以只能选择独立,来阻挡内心对依赖的渴求。
*第二个执念是,依赖、索取、求助,是可耻的。
当独立变成了一种宣扬时,常常也意味着:
依赖、索取、求助,是一种无能、羞耻的事。
这种羞耻感,会堵住人索取爱和帮助的想法。
对于过度独立的人来讲,万一开口后被拒绝或讨厌,内心的羞耻感会更加强烈。
所以他们只能等。
等待对方看穿和接纳他们的脆弱,主动给予爱。
但可惜的是,能看穿的人并不多,因此他们也常常是失望的。并且在这个过程中,又验证和强化了他们之前的想法:
这个世界上,我果然只能靠自己。
可以说,依赖可耻的想法就像是一座大山,阻隔在每个想要被爱的人面前,导致他们难以建立亲密关系。
即使建立了亲密关系,也会因为无法表达真正的需求,而把自己弄得委屈而失落,把伴侣弄得一团雾水。
并且更难过的是,我们还要和自己内心难以抑制的对爱、依赖、索取的需求做斗争。
因为一旦有了这些需求,我们就会厌弃自己的贪心。
这些本能的需求和后天的压抑,将形成更多的内心冲突,造成更大的自我否定和嫌弃。
*那该怎么办呢?
如果你是一名被迫独立、想要建立健康关系和内心的人,那么请试着做两点。
首先,学着接纳自己的依赖和需求,并找到可以适度接纳它们的人。
脆弱不意味着你的失败和无能,而是证明了你是一个活生生的人。
毕竟,人活在世界上离不开关系,每个人都有需要依赖别人的时候。
并且,表达脆弱、适度地互相满足,才是一段关系向前推进的过程。
也许你以前因为后面没有人接住你,需要一个人独立地向前,不敢回头和柔软。
但现在不一样了。
在多年的独立生活中,我们成长了,有了做改变的可能和力量,可以有选择地去生活。
对于那些不允许我们依赖的人,我们可以不再企求他们的爱。而是选择和另一些接纳我们的人在一起,去适当地求助,示弱。
毕竟,一丁点依赖都容不下的关系,谈不上是什么健康的关系。
*其次,落到实处,试着从小事开始去依赖。
对于过度独立的人,索取是一件丧失主动权的事情。
你可能会紧张,会忐忑。没关系。
发个信息过去,先提个小要求然后等着那个接纳你的人,那句温和的回答:好啊,我帮你。
这个过程,其实就是一次疗愈。
这些小事不会让别人过多为难,却能在一次次中让你感受到依赖的幸福,以及一种值得被爱的安心感。
这些将会成为你的底气,让你慢慢放松下,真正地享受关系中的来来往往。
*真正健康的独立,不是被迫独立、自我孤立。
而是有所依赖的独立。
就像中科院博士侯瑞鹤博士所说:
真正的独立不是训练得到的,而是孩子在得到敏感、有爱的照顾, 获得对这个世界基本的信任感,感到被爱的基础上,自然产生的内在需求。
在这种情况下,即使我们不逼一个人独立,他也会变得独立。
只有当我们能感受到情感上的支持,被允许求助,我们才会更勇敢地向前。
因为我们知道,无论前面自己会经历什么,都会有人去接住自己。
这才是一个人真正独立起来的动力和底气啊。
(我们别再把培养孩子独立挂在嘴边了,过度的包办和控制干涉是伤害;可刻意的推开,让他学着自己独立也是一种伤害哦。
让孩子感受到足够的支持和关爱,他才会有能力发展他独立的本能。
所以,独立,不是推开他凡事让他靠自己;而是,让他感受到,他有一个最安全的支持和依靠。)
文章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3dyKWv4lkh0NnbJ6Oq1DZ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