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个月看了汪曾祺先生的《生活,其实很好玩》,这本书大部分都是写美食的,孔子说的“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在汪先生这里倒是体现的淋漓尽致。用现在的说法,汪先生是个地道的吃货啊。
奈何我不是个吃货,上次朋友来成都,大家都知道成都以吃出名,结果让我带她去吃好吃的,我是一个都不知道,还被其讥为“伪成都人”。所以这本书对我的诱惑确实不多。
要按我的兴趣,这本书看两节也就扔一边了。不过因为刚好参加的是蜗牛读书的“共读”活动,也就硬着头皮看了。写美食的我很多都略过了,但是我很喜欢他写人物的部分。
这本书对我对大的感触就如书名所说:生活,其实很好玩。
老爷子这本子经历是很丰富的,经历过文化革命,见识过改革开放,历经几度春秋,见过多少名人。不过这本书倒是没这么悲春伤夏的内容,都是写一些生活的趣事,哪里有好吃的,哪里有好玩的。
我挺佩服老爷子这种对生活的态度,让我想起了两个人,一个是大冰,一个是刘希平。大冰是个主持人,作家,江湖人,所以他有各种各样的朋友,也有各种各样的遭遇,每次看他的书,总是想,为什么有人能活的这么消散呢,他的生活,似乎总是有各种离奇。知道刘希平是因为看了他的书《天下没有陌生人》,我还写过一篇读后感,这也算是个接近老年的人了,但是心态很年轻,大约算是个游戏人间的人物。
我们大部分人过的都比较单调,工作啊,家庭啊,偶尔放个假,还要加班,我们羡慕那些过的洒脱和随性的人,敬佩那些过的自律和专注的人,只是回首自身,似乎既没办法说走就走,又受不了眼前的苟且,于是只好自嘲、自卑。
这篇文章叫《八百万种活法》,这是化用了著名悬疑小说《八百万种死法》,纽约有八百万人,于是有八百万种死法,世界上有多少人,就会有多少种活法。我们是永远活不成别人的样子的。
有时候我会想,为什么这些人就活的比我自在呢,是比我有钱吗,是有个悠闲的工作吗?当我们吃着薯片刷着剧,别人都是背着包满世界跑,我们有什么理由抱怨生活的无聊呢?这个世界,本来就是你看到的那样,你想要怎样的生活,生活就给你变成怎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