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暑六月节
元稹 唐
倏忽温风至,因循小暑来。
竹喧先觉雨,山暗已闻雷。
户牖深青霭,阶庭长绿苔。
鹰鹯新习学,蟋蟀莫相催。
译文:
突然暖暖的热风到了,原来是循着小暑的节气而来。竹子的喧哗声已经表明大雨即将来临,山色灰暗仿佛已经听到了隆隆的雷声。正因为炎热季节的一场场雨,才有了门户上潮湿的青霭和院落里蔓生的小绿苔。鹰感阴气,乃生杀心,学习击搏之事;蟋蟀至七月则远飞而在野矣,肃杀之气初生,则在穴感之深则在野而斗。
写作背景:
小暑小热,进入7月(农历为六月,所以又叫六月节)在北方,可能还不到大热的时候,如果是在南方,早就热得人受不了了。但不管如何,暑气已生,天气给人的感觉总不会太好,只是诗人写这首诗的时候,恰有大雨,所以写出的诗句没有让人觉得特别难受的地方,他徐徐写来,倒也写得诗意盎然。
赏析:
在这首诗中,擅长感物寓意的诗人用丰富的形象来共同表现小暑的节气特征(小暑有三候:“一候温风至;二候蟋蟀居宇;三候鹰始鸷。”),写得很是饱满,形成很强的画面感,同时,触觉、视觉、听觉的结合,更是让画面有声有色,动感十足。
前三联写了温风、竹、山、青霭、绿苔,这些意象毕竟不是动物,在表现自然的生气方面相比于动物来说,表现力还是不足的,它们更适合衬托环境的清幽。于是,诗人眼中可见的小鹰,耳中可闻的蟋蟀,它们为这一片天地增添了活力,使得天地生机蓬勃。而此时活跃于这片天地的动物,又何止于这两种呢?天上飞的,地上跑的,再加上山水竹树等等自然万象,这样的小暑,也真是活力四射的。
沉浸在这样的天地中,少了暑气逼人,心情自然也应该是愉悦的。这样的小暑,这样的诗歌,满足了人们的审美需求,契合人们的心理需要,是让人满意的。
作者:
元稹(779年-831年,或唐代宗大历十四年至文宗大和五年),字微之,别字威明,唐洛阳人(今河南洛阳)。父元宽,母郑氏。为北魏宗室鲜卑族拓跋部后裔,是什翼犍之十四世孙。早年和白居易共同提倡“新乐府”。世人常把他和白居易并称“元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