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位小姐姐 每天晚上加班到十一二点。在她每天晚上回家的路上,会经过大约一百米左右的一段漆黑的夜路。在深夜经过这个路的时候呢 他非常害怕,经常会被一些小的东西所吓到。比如:有一些小猫啊,小狗啊。然后他决定去买一把手电,渡过这一段漆黑的夜路。
那问题来了,大家觉得他买的是什么?
安全回家,对吧
有人会选择A,说她买的本身就是一把手电。
也有人说是B,她买到的是光亮。
也有人说是C,她就是要看清黑暗的能力,因为她买了手电未必能够安全。
可你会发现这些都是他购买的原因。
购买的逻辑
我们的购买有三个层面。
第一层是WHY,也就是我们的购买动机, 你为什么要买?
第二层是HOW,你如何通过购买解决你的问题,实现你的目标。
第三层 就是冰山上面的叫做WHAT,你买的是什么?你用什么样的方式或方法,实现什么样的目标和目的。
所以,我们思考一下这位小姐姐为什么要做出改变?这是他的动机,也就是需要安全回家。
如何实现呢?他需要能够看清黑暗中的一些潜在的风险,他需要看清黑暗当中可能会让他担心,或者让他感觉不安全的东西。
他用什么呢?手电。手电有什么特性呢?发光的手电。
因此,他用一只能够发光的手电,在回家走过那段漆黑的道路时,具备一种看清黑暗的能力,从而能够帮助他更好的安全回家。 这样的一个逻辑。
人的购买决定是通过外界环境的刺激,给人形成一种动机。
这阶段脑海会有愿景画面的闪现。
动机一旦形成之后,他就开始去关注解决问题,实现目标,达成动机的方式和方法有什么样的可能。然后,通过具体的产品或方案来实现他的目标,解决他的问题。最终,实现了购买,买的既是产品本身,同时买的也是产品的特性,他还购买了产品在它应用过程当中所发挥的作用和使用的场景。
这阶段当明确了目标之后,也就是知道自己想要实现的是什么以及为什么这么重要。而且应具备什么样的能力,通过什么东西去实现,运用在什么样的场景当中。
客户是通过购买产品具备了一种能力之后,实现了自己的动机和目标。所以,这三个逻辑和三个层次是购买的最核心的逻辑。
所以,我们说人在作出决定的时候,人会感受外界环境的变化,从而形成一种希望改变的想法,或者说叫动机。
就像那位小姐姐,她想买手电,一定是有什么事件,有什么场景,让她感受到,让他形成了一种感觉,这种感觉的积累,会给他形成一种要去改变的想法。
举一个我换手机的例子:
我想换一个手机,不是平白无故的一拍脑门就去换。而是你一定会有一些场景,一定有一些原因或者说一定有一些你的诉求,让你形成一种感受,这种感受当它足够强烈的时候,就会让你形成一种动机,这种动机来源于对变化的识别。
当我们具备动机之后呢,我们就开始考虑我怎么样去做,我要用什么样的方式,方法,和标准。这时候我们开始关注所有与我们的动机相关的各种信息,吸引力法则会在这里边展现的淋漓尽致。
当我有了想要去换手机的想法。当我走在大街上,我们会不经意的关注到街边的一些手机广告。当然上网的时候会对手机的广告更加敏感。甚至,我们会想起朋友使用某个品牌的手机的一些感受。所以,就是当我们有换手机的动机之后,这些信息会无形中向我们聚集过来,当然我们也会主动的上网去收集信息。
当我考虑清楚买什么样的手机,多少价钱。最后当我们做出最后决策的时候,在2到3个当中选择一个感觉最合算的,或者是最安全的,或者最满意的一款产品。这时候 其实我们需要决策的安全感,我们需要给自己一个理由说:买这个是对的我买的是最好的。 就像我买华为,回过头我想了想其实它在我的概念里用它的流程诠释了什么叫品质。
从变化,动机,到标准,到决定这样一个过程。这个过程也就是客户购买的基本逻辑,
所以,客户会感受变化,形成动机,然后客户根据动机,会信息聚集和搜索,然后逐渐形成自己的标准,根据标准会明确具体的方案,同时呢,会通过不同的产品之间的差异和对比,来进行筛选和评估,最后作出决定和采取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