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春秋战国时期开始,匈奴就成为一支骚扰我国北方边境安宁的强大的武装力量,在抗击匈奴的战争中,汉族涌现出了一批杰出的军事统帅,有战国时代赵国的大将李牧,秦朝的蒙恬,尤其是汉朝的卫青、霍去病、班超、张骞等,其中最著名的当然是那位匈奴未灭何以家为的英年早逝的霍去病。
然而,这些名将对匈奴的战绩和一个官二代比起来,那简直就是渣。难怪范晔在后汉书中感慨道:卫青霍去病依靠汉朝强大的国力,连年与匈奴征战,花费了一半的国家财富,却没有取得对匈奴的决定性胜利。世人都把他们称为名将。而这个人,主要动用了西域仆从国的杂牌军,就一举扫荡匈奴王廷,以胜利者的姿态登上出塞三千多里的燕然山(今外蒙古杭爱山),刻石纪功。两年后,他再次出击,出塞五千里进攻金微山(今阿尔泰山),大破北匈奴单于主力,斩名王以下五千余人,俘虏北单于皇太后,北单于仓皇逃窜不知所终。自此,匈奴残余势力完全臣服于汉帝国,直到三国时才开始再次蠢蠢欲动。
这个官二代名叫窦宪,东汉大司空窦融曾孙,外戚、权臣。
但是,千万不要以为这个人是个不世出的将才,窦宪灭匈奴的最初目的,竟然是为了赎罪。
从后汉书的记载来看,窦宪此人,政治才能绝对有限,平日里无非仗着家世、仗着妹妹先成了皇后、后来又成了临朝听政、掌握大权的太后,横行无忌,连公主的私田也要强买,连朝廷的官员也敢擅杀。“自王、主及阴、马诸家,莫不畏惮。”阴、马都是东汉外戚家族,树大根深,连他们和刘姓诸侯王都对窦宪忌惮三分,可见他的霸道,倒是跟后世的曹操袁绍有点类似,都是京城里让人头痛的纨绔子弟。
窦宪终于闹出了大事,为了争权,他竟然派刺客杀掉了皇室宗亲都乡侯刘畅,不久东窗事发。
应该说太后妹妹还是很帮忙的,虽然表面上不得不做做样子,后汉书记载:太后怒,闭宪于内宫。把窦宪关到皇宫里,一方面固然是囚禁,另一方面又何尝不是种保护,免得哥哥在这种关键时刻又在外面闹出事情来,到时就连太后都保不住了。
但是皇宫毕竟不能住一辈子,窦宪只是个外戚,不是皇帝,老住在皇宫也名不正言不顺。唯一的办法,就是立个大功,冲抵了杀刘畅这回事。恰好匈奴内部闹矛盾,南单于来请汉朝发兵助阵。朝中有人好做官,窦宪早上还在皇宫里担心会被拉出去砍头,晚上就已经被任命为北伐军主帅,“拜宪车骑将军,金印紫绶”。
窦宪虽然不是个政治家,军事能力却不弱,从后汉书记载来看,他第一次出击,仅动用汉族骑兵8千人,再调动4万西域胡人包括匈奴仆从军配合,大败北匈奴于稽洛山(今外蒙古额布根山),杀一万三千多人,俘获马、牛、羊、驼百余万头,来降者八十一部,前后二十多万人。朝廷任命窦宪为大将军,并封其爵为武阳侯,食邑二万户。窦宪坚决辞去封爵。并于永元二年(90年)七月带兵出镇凉州,第二年,他派军再次出征大破北单于,北匈奴就此灭亡。
窦宪北击匈奴,引起了世界历史上最重要的一次民族大迁徙。北匈奴的远走在北方草原上造成了巨大的权力真空,不久东胡的鲜卑族便乘虚而入,成为草原的新主人,在鲜卑的压力下,南匈奴等胡族纷纷内迁汉朝境内,成为日后“五胡之乱”的远源。而北匈奴的西迁更引起了一连串的连锁反应,将西方世界搅得天翻地覆,最终导致了罗马帝国的土崩瓦解。
窦宪这样的官二代,政治上虽然只是个纨绔子弟,玩不了高深的东西,一旦打起仗来,凭着小聪明和贼大胆,也能建立巨大的功业,更何况身边还有那么多高参。正应了那句话:在风口上,猪都能飞起来。匈奴虽然曾经是强大的草原帝国,但在汉朝高祖以来持续不断的分化打击下,早就不复昔日之勇。窦宪对北匈奴的进攻,最卖力的仆从军是南匈奴单于的军队。南单于还向汉朝上书,建议共同出兵消灭北单于,然后南北匈奴合并归汉。窦宪的进攻在这样的背景下,才能取得远超卫青霍去病的功绩。
窦宪最终的下场是东汉外戚常见的结局:皇帝觉得他功高震主又不知收敛,借口他的一个心腹意图谋反,突然发动宫廷政变,收缴窦宪大将军印绶,更封为冠军侯,后来逼迫窦宪自杀。当初他由于害怕被杀才主动请缨挂帅出击匈奴,大获全胜后却由于更滋骄横而仍然死于非命,可以说,人的性格决定了他的最终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