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想要整理的人即使进行了彻底的整理,但没过多久,又回复到原来杂乱无序的状态,人们都为这样的“反弹”现象烦恼不已。
用“丢弃”的方法来完成整理的第一步,然后再进行一次性的、短期的、完善的整理,并按顺序作业,就不会回复到杂乱无章的原始状态。
整理上所做的工作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确定房内物品的去留,另一类是设定房内物品放置的位置。
房间并不会自然地就乱成一团,而是住在里面的自己把它弄乱的。弄乱的这种行为,从本质来分析,出自于人们想要逃避现实的防卫本能。
整理过后,房间处于整洁状态,自然会触及自己的心情和精神内在,而之前极力逃避的问题,不管是否情愿,现在都必须着手解决。
整理不过是一种手段,整理本身不是目的,真正的目的应该是整理过后要如何生活下去。
越是擅长收纳的人,越容易堆东西。
那些被收纳的物品实际上大部分都是无用的物品。收纳法的弊端在于它把物品收纳后让人误以为整理的问题已经得到解决。
因此,整理首先要从丢弃无用物品开始。
不能按“场所”整理,要按“物品类别”整理
按不同场所,不同房间的整理,是整理上的一个致命错误。因为在整理之前的阶段,同一类的物品往往分散在两个以上的收纳场所,不注意的时候会重复着相同物品的整理。
很多人不会整理的最主要原因就是物品太多了。而物品不断增加的最主要原因是没有控制好自己拥有物品的数量。这样势必造成收纳场所的分散。
只留下让你怦然心动的,其他统统丢掉!
为了进行高效的整理,必须死守一个重点就是:绝对不能搞错整理的顺序。在“丢弃”作业完成前,绝不能考虑“收纳”作业。
在丢东西前,先思考“理想的生活”,最后能够具体地想象自己在“整理好的房间里生活的样子”。
把同类物品集中起来,进行一次性判断,这是以最短的时间进行整理的关键点。
纪念品对于初次整理的人来说不应是一开始就整理的物品。这类东西不仅数量多,而且要选择留下或丢掉时非常费神。
“顺利地丢弃物品的基本顺序”应该是这样的:首先是衣服类、其次是书籍、文件、小件物品,最后才是纪念品。
别让家人看见丢弃的物品。
让家人看到自己丢弃的物品,就会使他们产生“太可惜了”的罪恶感,也会给他们带来特别大的压力,以致会拿走部分丢弃物品,造成他们自己拥有的物品不断增加。
整理就是“通过物品与自己对话”。如果你在认真地整理,即使不能说进入了冥想状态,也会感到自己的内心非常平静。
停止把没有心动感,觉得扔了可惜的衣服改做家居服的习惯吧!
家居服并不是要穿给别人欣赏,但你不觉得正因为如此,才更要换上最让自己心动的家居服来提升自我形象吗?如果你是一名女性,穿上漂亮的睡衣,尽情地做最可爱最有气质的打扮吧!
比起收藏回忆,不如爱惜现在的自己。
通过对一件一件纪念品的审视和真诚面对,明白最重要的不是对过去的回忆,而是经历了过去的体验而生活在今天的我们自身。空间的使用不该是为了过去的自己,而是为了将来的自己。
经过整理后,自己拥有的物品数量不断减少,终于有一天,你突然明白了自己拥有物品的适宜数量。这个称之为“适量的感悟点”,只要头脑中有了这个感悟点,以后就不会再增加东西,也绝对不会出现反弹的现象。
设定家中“所有物品的位置”,不要分散收纳场所,同类物品置于一处收纳。
不堆叠,“竖着收纳”是王道。
越爱惜物品,物品就越能成为“你的好伙伴”。拥有什么样的物品等同于自己拥有什么样的生活态度。
在最喜欢的物品的围绕下,度过心动的每一天。
几年前买的书,一直没有看下去,当初买的时候,被书名吸引,人生整理魔法,究竟是什么魔法?
嗯,看完还是觉得,居家整理居然可以写成这么厚的上下两本书,第二本还没看,这第一本都是强迫自己看完的。
衣服怎么整理,袜子怎么整理,书籍怎么整理,文件怎么整理,小物件,纪念品怎么整理……真是太细了。
我觉得整理的魔力,就是让人心无旁骛心平气和,在丢弃累赘无用的东西后,有一种舒畅感,最喜欢拍拍手看着自己收拾整洁的房间的那种自得感。
整理房间很累,可是累完之后是巨大的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