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写作文的时候常常会被老师批评,一些学生说写的文章狗屁不通,大概率基本上就是逻辑不通。
如果在文章中出现逻辑不通的时候,你就会觉得作者东一句西一句。没有逻辑性,也不知道他想表达的是什么。
如果是流水账式的,也就无法引起别人的兴趣。
其实在工作当中也会有类似的。你在汇报工作的时候说了一大通,结果可能你的领导都不知道你想要表达什么,突出什么样的问题,有没有归纳和总结。
那在写作当中容易出现几个逻辑的误区是什么呢?
第1个误区使用模糊或多义的语言
比如你说一句,我这周六在徐家汇请你吃饭。那你就可能想要问周六到底是几点,在哪个餐厅?这样大家才能好安排。
避免类似情况的话。就需要注意以下几点。第1复杂的事情简单说,简单的事情说完整。这也是需要锻炼提炼的能力,抓得住重点。
第二慎用双重否定。我们从小就知道一个公式双重否定等于肯定。但是在写作当中,是要根据具体场景和需求谨慎使用。
误区二抛出观点,却不能给出让人信服的推演。
你作为作者,肯定会有自己的观点和立场。当你想要去印证这个观点的时候,就需要有例子来去分析和思考,从而印证这个观点。
在此,为了增加观点的可信度,就要沉住气训练思维的演讲。
第一,确认事实推敲观点。本质上每个论证都由两个不同类型的命题组成,一个是前提,一个是结论前提属于支持性命题,它是一个论证的起点。而结论是被证明的命题,他在前提的基础上得出并为大家接受。
第二,克制情绪,不要将主观看法当做客观事实。现在短视频发达,自媒体发达,我们很容易通过一段视频一句话来去盖棺定论。而大多时候往往就会出现反转,甚至再反转。因此我们作为作者一定要在写作的时候避免情绪化。在收集材料时注意分析哪些是客观事实,哪些是主观看法,千万不要混为一谈。最好是就事论事,让读者自己得出评判,而不是动辄上升到道德层面去给别人贴标签。
误区三迷信专家观点。
有没有发现一个现象,以前广告当中都会出现一些专家啊,医生学者之类的人来做广告。但很多时候这些人都是虚假的。那我们作为媒体上的作者就需要谨慎对来自不同的渠道,不同专家的言论要注意分析和鉴别,不能迷信专家的意见。
可以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注意分辨专家是否在其他专业范围内在其所擅长的领域内发言。
第二,听取专家意见时,至少请教三位以上留意那些有争议的观点。
第三说理论述以所有专家都达成一致的共识性观点为基础,对于有分歧的部分一定要注明或如实呈现正反两方的意见,不要以偏概全。
误区四有思想没有思考。
苏格拉底有一句名言,未经省察的人生没有价值。比思想(观点)更重要的是思考的过程。
那如何通过持续训练深度思考能力来实现写作质的飞跃呢?
首先要警惕第一时间想到的观点,轻而易举得出的结论不要凭自直觉形式,不要让你的思维停留在问题表面。
其次,得出观点之前,确保自己对一件事情已经足够深入的了解。可以使用5w,即谁,做什么,何时,何地,为什么,怎么做?提出问题之后就要帮这些问题找答案。像剥洋葱一样,对一件事从大致了解变成深入了解。这样这样你提出的观点得出的结论,就算是还有欠缺,也是已经经过独立的深入思考,能合乎逻辑的展示你的推理过程。
第三善用归纳法简洁明了的表达意见。
就当你深入了解事实后形成自己的观点,加上恰当的方式,清晰地表达出来,才能说服别人,听取你的意见。当然世界上没有绝对正确的观点,只是不同的意见。不要害怕出错,就不敢大胆的表达自己的观点。然后学会归纳总结旗帜鲜明的亮出你的。
第四,把他人的质疑或反驳当做进一步深入思考的机会。
如果你的文章是公开发表的,就要做好被别人挑剔和自己的准备。如果遇到反驳要设法将讨论引向更有深度更具体的范畴,不要为了反驳而反驳,陷入无意义情绪化的对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