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讨厌的勇气》浏览当当,被这个名字吸引。为了更好地做学生的思想工作,我正在寻找相关书籍。这本书似乎用得上。下拉详情页翻看目录:
你的不幸,皆是自己的选择
为什么讨厌自己
人生不是与他人的竞赛
要不要活在他人的期待中
人生的意义由你自己决定
嗯,这碗鸡汤味道应该很好。买!
书到手,迫不及待进入,才发现这并非我所想象的心灵鸡汤。而是一本传播大众哲学,是一本普及心理学的小册子。哲学在一般人眼里虚无缥缈,高高在上,似乎只有智慧的哲人才有资格谈论。心理学则显得那么神秘,深奥,也只有专业人士才去研究。这本书颠覆了我的认知。它不是一个专家在那里兜售思想,宣传自己的研究成果。没有故作高深,没有充当先知,没有枯燥难解的专业名词。这本书让人一但开始就恨不得一气读完的魅力在于两点:苏格拉底式的对话体,浅显易懂的说话方式。
比如:一切烦恼都是人际关系的烦恼
青年:请等一下,这句话我必须问清楚,“要消除烦恼,只有一个人在宇宙中生存”是什么意思?如果只有一个人生活的话,势必会被强烈的孤独感所困扰吧?”
哲人:之所以感觉孤独并不是因为只有你一个人,感觉自己被周围的他人、社会和共同体所疏离才会孤独。我们要想体会孤独也需要有他人的存在。也就是说,人只有在社会关系中才会成为“个人”。
青年:如果真的成为一个人,也就是只有一个人活在宇宙中的话 那就既不是“个人”,也感觉不到孤独了吗?
哲人:那样的话恐怕连孤独这个概念都不存在。既不需要语言,也不需要逻辑和常识。但是,这种事情根本不可能发生。即使是在无人人岛上生活,也会想到遥远的海对岸的“某人”;只要在某个地方存在着那个某人,孤独也就会袭来。
……
整本书都是以这种青年与哲人之间既像辩论又像聊天的方式阐述自己的思想观点。作者借青年之口说出社会中大多数人的困惑、烦恼、忧愁。再通过哲人的嘴巴从心理学的角度对人们的行为感情进行分析解剖。这种轻松自在的形式使读者产生一种代入感,不自觉化身为青年,迫切想要找到治愈自己的药方。越读越有味,简直停不下来。
形式虽然简单,内容却非常讲究逻辑的严密。哲人紧扣每个字眼,无懈可击地阐述自己的见解。面对青年的气势汹汹,咄咄逼人,哲人总是给人一种睿智平和,从从容容的印象,最终使得青年心服口服,无言以对。所谓有理不在声高,说的大概就是这样的情况。
这本书主要是阐述奥地利心理专家阿德勒的心理学观点。阿德勒心理学认为人的行为背后受自身“目的”的操控,称为“目的论”。主张自己的人生自己选择。一切原因从自身找出,改变从内而外。这与人们通常所接受的“弗洛伊德和荣格的因果论”正好相反。
举个例子更能清楚看出两者的对立。
一个人小时候因为父母关系不合而留下了心灵创伤。结果长大后无法正常与人交往,以至闭门不出。
因果论认为父母的不合造成了这个人现在的自闭。而阿德勒的立场则认为正好相反,是因为不想到外面去,所以才制造出不安情绪。
我们习惯于接受前一种观点,认为环境影响了人的性格。所以理解后一种观点就比较烧脑。就好像在做一道小学应用题。明明用解方程的方法可以顺着条件轻松解答,但是偏偏让用算数法逆向倒推,很伤脑筋。
我没有学习过弗洛依德的心理学,也没阅读过荣格的相关著作。仅从这本书的分析看,我感觉阿德勒的理论很有道理。
例如:人生谎言教我们学会逃避
你认为某人身上有让人难以忍受的缺点,所以讨厌他。
阿德勒心理学则认为“不是因为无法容忍某人的缺点而讨厌他,而是先有了要讨厌他的目的才找出了符合这个目的的缺点。”目的就是为了逃避与某人的关系。
把责任转嫁给别人,通过归咎他人或者环境来回避人生课题。这个观点是不是让你觉得人很卑鄙自私?这个观点是不是很犀利?冷静想一想,这个分析实在是入木三分,一针见血。
比如一个男人爱上一个女人时,女人的一切都是可爱的,缺点也是优点。为了拉近关系,会尽力讨好,花言巧语。然而,当厌倦了,想要摆脱时,看哪里都不顺眼。“色衰爱弛”的成语也是很好的例证。女人没有变,变得是男人的心。
当然阿德勒的理论不是为了揭露人性之恶。而是为了找出人们不幸福的根源,从而实现过上幸福生活。他把锋利的手术刀对准了人们“自己”。虽然残忍,虽然痛苦,但是却能起到刮骨疗伤的功效。只有鼓起勇气,咬牙面对自己,才能勇敢面对一切人际关系。自立自强,与自己、与他人、与社会和谐相处。
自己的人生自己做主,不怨天尤人,不妄自菲薄,相信自己,做好自己,你要鼓起“被讨厌的勇气”。这是“自我启发之父”阿德勒的哲学课所交给我们的,这是《被讨厌的勇气》这本书的核心思想。作者,日本哲学家岸见一郎和自由作家古贺史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