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程咬金,这也许是在隋唐历史通俗历史小说以及其他艺术形式中,最为大家熟悉的人物之一了。
“三板斧”、贩私盐、劫皇纲,最后成了瓦岗寨的“混世魔王”,这些故事都是大家耳熟能详的;在大家眼里,程咬金是一个武功并不太高,但是运气颇好的福将,而且一直活到了百岁。
那么,在真实的历史当中,程咬金真的如通俗小说中演绎的这样吗?
程咬金(589-665年),原名咬金,后更名知节,字义贞,济州东阿(今山东东平西南)人。
他并不像小说中的描述,武功较低,其实他骁勇善战,善于骑马用槊击刺。
这里看好了,程咬金的成名武器是槊,可不是小说中的八卦宣花斧。
隋末大业六年(610年)起,盗贼蜂起,程咬金自己也拉杆子,组织了一支数百人的武装,护卫乡里。后来归附李密,得到重用,为内军骠骑之一。李密在军中挑选出勇烈之士八千人,隶属四骠骑,分为左右,号称内军;程咬金掌管四骠骑之一。
李密常对人说:“此八千人可当百万。”
可见,程咬金,可不是我们小说中的草包。
还有一个重要的细节,我们常说的大名“程咬金”,此时也就改为了“程知节”。
王世充与李密决战时,程咬金率领内骑扎营于北邙山上,单雄信率领外骑扎营于偃师。王世充袭击单雄信营垒,李密派程咬金与裴行俨前去救援,裴行俨被流箭中,坠落马下。程咬金驰马救援,连杀数人,趁王世充军后退之机,抱起裴行俨,二人同骑一马回奔。追兵用槊刺击,程咬金身体被刺穿,程咬金回身折断其槊,斩杀追兵,二人方免于此难。
程咬金的勇武由此可见。
后来李密战败,为王世充所俘虏,王世充任命其为将军,待之甚厚。
武德二年(619年),王世充进攻故州。王世充任命秦琼为龙骧大将军,程知节为将军。然而程咬金和秦琼并不喜欢王世充,程咬金对秦琼说:“世充器度浅狭,而多妄语,好为咒誓,乃巫师老妪耳,岂是拨乱主乎?”
在程咬金眼中,王世充就是个老巫婆,心胸狭窄而又喜欢赌咒发誓,难成大事。
后来,王世充在九曲与唐军交战,秦叔宝、程知节带兵出阵,他们俩突然和几十名部下骑着马向西跑了一百来步,然后下马向王世充行礼,说道:“仆荷公殊礼,深思报效;公性猜忌,喜信谗言,非仆托身之所,今不能仰事,请从此辞。”遂纵马驰向唐军来降,而王世充陡然看到变故,却不敢逼。
李渊让他们追随秦王李世民,李世民对他们的勇武之名早就知道,十分尊重他们,任命秦叔宝为马军总管,程知节为左三统军。此后,程咬金追随秦王李世民,先后击败宋金刚、窦建德、王世充;每逢出征,常常举旗先登,因屡建战功被封为宿国公。
武德七年(624年),由于太子“建成忌之”,向李渊进谗言,于是李渊派遣程咬金出任康州刺史。程咬金告知李世民说:“大王手臂今并翦除,身必不久。知节以死不去,愿速自全。”
武德九年(626年),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程咬金亦参与其中。玄武门之变后,拜太子右卫率,迁右武卫大将军,享受实封七百户。
贞观十一年(637年)六月,唐太宗封建功臣,程咬金被授为普州刺史,改封卢国公,真食七百户,子孙代代承袭。不久,程咬金使持节都督幽、易、檀、平、燕、妫六州诸军事、幽州刺史。
贞观十七年(643年),李世民命人画二十四功臣图于凌烟阁,皆真人大小,程咬金名列其中,位于第十九名。
贞观十八年(644年),李世民亲征高句丽,程咬金留守长安。
贞观二十三年(649年),李世民驾崩,程咬金自翠微宫奉敕统率飞骑军护卫皇太子李治回朝继位,并在左延明门外连续宿卫三个月。
显庆二年,程咬金任葱山道行军大总管讨伐贺鲁。军队到达怛笃城,有胡人数千家开门出降,副大总管王文度说:“比我兵回,彼还作贼,不如尽杀,取其资财。”前军总管苏定方说:“如此,自作贼耳,何成伐叛?”王文度不听。
等到杀死胡人后在分财物时,“唯定方一无所取。”
在这里,看来程咬金不仅要对屠城负责任,而且还私自占有了胡人的财物。
回师以后,王文度被处死,程咬金被免官。不久,又被授任岐州刺史。程咬金上表求辞职,朝廷允许了。
麟德二年(665年),程咬金在长安怀德里的家中去世,享年七十七岁。李治下诏追赠骠骑大将军、益州大都督,陪葬于昭陵。谥号襄公。
历史对他的评价,除了晚年的瑕疵之外,总体还是正面的。
如李世民下了这样的评语:“志怀锐颖,气干强果,业预艰难,效宣行阵。入司禁卫,勤诚著於轩陛;出镇方隅,惠化洽於黎俗。”
在李世民眼里,程咬金对朝廷忠诚勤奋、对百姓体恤爱护,算得一代贤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