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2022年欣赏了《惊梦》
话剧《驚夢》脱胎于著名昆曲《游园惊梦》,仍以传统戏班的命运作为主线,讲述了昆曲戏班和春社在那场决定了中国命运的决战里,被意外卷入双方抢夺的战略要地之中,而不得不陆续配合双方进行文艺演出的故事。
剧名“驚夢”既点明了剧中多次提到的代表舞台艺术经典的昆曲《牡丹亭》经典唱段,“惊”与“梦”又巧妙地诠释了乱世与人生、现实和艺术的哲学关系,强调了“戏台”和“戏比天大”的意义,也让观众在走出剧场后,收获了比笑声更值得长久回味的思考。
2023年的戏剧节,高一10班的高嘉惠同学来找我聊剧本……此处省略一些细节,最后,他们班的表演成功塑造了梅兰芳和其他人物。从此以后,我在校园里遇到梅兰芳的扮演者,都会叫他梅兰芳。
后来,我得知《惊梦》要再次来厦门演出,我强烈建议10班同学组队去欣赏《惊梦》,最后我买了票邀请剧本创作者高嘉惠和梅兰芳扮演者陈皓轩去剧院。以下是他们的观后感。
当亲和细软的昆曲响起时,于台上是长袖蹁跹、霏雪纷飞,于台下是一位位捐躯为国的战士悠悠走过……
在沉痛的战争岁月大背景下,以和春社的生死存亡为小切口,展现了在经历共产党解放和国民党占领的平州,和春社掌柜童孝璋始终坚守传统本心,捍卫戏曲文脉——系取一段嘤嘤戏腔做三尺水袖,拾取断井颓垣筑成坚守的戏台,收取眼波流转淌成暖熙的春水,再系取游园与惊梦作为代代相承的传统文脉。或许战火可以夺取人的生命,但永远湮灭不了戏曲人对传统文化的执着与热忱。站在时代铸成的罗盘之上,代代相传的传统手艺逐渐被忽视,但总有人会冒着枪林弹雨,顺着指针所向,素履以往。
"我们唱戏的自古末流,虽入得贱籍,可也自有方圆。上有天地鬼神,下有爱戏的衣食父母,所赐一日三餐,颗颗粒粒皆为恩赏。各位看官因戏结缘,不管您在天在地,在阴在阳,都瞅着咱应了的戏就得唱!这是老祖宗留下的规矩。不烦久等,咱这就开戏,这戏码嘛……就恕我擅自做主了。各位,和春社伺候大戏《牡丹亭》,三天三夜,与看官同乐!"
舞袖蜿蜒,曲调和暖,琼芳坠地,大幕落下,掌声回响………
文:陈皓轩
《惊梦》一戏,犹如梦境中的佳作,将人们深深吸引其中。剧本的巧妙、台词的精炼、身段的优雅、舞美的绝妙,无一不让人赞叹。只需寥寥数语,便能将人们带入这如梦如幻的情境之中,共同欣赏这一段在兵荒马乱中闪烁的文艺星火。
牡丹亭中,千秋佳话流传,古今往事如烟。这《游园》《惊梦》的旋律仍在耳边回响,水袖轻舞,仿佛置身于那纷纷扬扬的大雪中,美得令人心醉。即使场灯亮起,仍让人久久无法自拔,思绪飘回那战火纷飞的年代。
那时,人们身着褴褛的残衫,在寒风中瑟缩,眼中却闪烁着对生活的渴望和对艺术的执着。和春社的演出,连续三天三夜,不眠不休,观众们沉浸其中,忘却了外界的纷扰。这样的表演,让人感受到了一种难以言喻的松弛与纯粹。
尽管坐在剧院的角落,但那由戏剧带来的美与欢愉却没有丝毫减损。战争、家国、文艺等宏大的主题在雪地中化为百姓的苦难与挣扎。士兵们奋战,普通人躲藏,而戏班子则在担惊受怕中坚持着他们的艺术。尽管世事沧桑,戏曲却依然传唱,文脉得以留存。
柳梦梅与杜丽娘的生死相许在这出戏中得以展现,即使面对断壁残垣,也依然有美好的事物值得我们去传承与发扬。幸运的是,和春社仍在,牡丹亭仍在,过去的记忆与文化也仍在。无论战争如何肆虐,戏曲的文脉终究得以保存。
其中编剧的智慧深深吸引了我。他巧妙地把握了喜剧与悲剧的界限,将“伤害”的度拿捏得恰到好处。他的话语中,我听到了“有伤害才有笑声”的哲理,这不仅是戏剧的魅力所在,也是人生百态的真实写照。
当剧情中穿插着幽默的喜剧包袱时,我仍能深切感受到战争的残酷。在这场戏剧的舞台上,没有真正的赢家,戏班无法安安静静地演出一场戏。敌我双方的冲突,常常是杀敌一千自损八百的局面。尤其是在剧情落幕前那场招魂戏,当我看到两军将士的惨状,对主创们的敬意油然而生。他们不仅仅是在讲述一个个人的故事,更是在这个大时代背景下,用心诠释每一个人的生存与挣扎。
整部剧的情节设计得恰到好处,既不拖沓也不急促,如同丝滑的流水一般自然流畅。从昆曲的巧妙出现,到演员们的谢幕,每一个环节都显得那么完美无缺。每一次走进剧场,我对演员们对话剧的执念就多了一份理解。这种面对面的交流,彼此真诚的付出,是无法用金钱来衡量的。它让我感受到艺术的魅力和人性的温暖,这是一种难以言表的情感体验。
当雪停、人归、天下太平之时,我们再聚在一起,静心安坐,将过去错过的美好一一补回。我们叙说“良辰美景奈何天”,谈论“赏心乐事谁家院”。那时,我们将真正感受到文艺的力量,体会到传承的魅力。
让我们一同期待那一天的到来,让文艺之花在太平盛世中绽放,让我们的心灵在美好的艺术中得到洗礼与升华。
感谢这部剧的每一位主创人员,他们用自己的智慧和热情,为我们呈现了一部难以忘怀的艺术佳作。
文:高嘉惠
多看看剧,总是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