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进篇》总结
上周学习了《先进篇》的第一至第五章。
《先进篇》是“下论”(《论语》后十篇)的首篇,集中呈现了孔门重要弟子的形象,以及孔子对弟子的评价。朱子曰:“此篇多评弟子贤否。”
关于“先进”,历代的解释有所不同。也许就是先学习礼乐而后出仕的人,即春秋贤大夫子产所说的“学而后入政”,这种春秋时期的风气传到孔子这里时,孔子将之接续并定格,实际上改变了传统世卿世禄制的选官方式。子夏所言“学而优则仕,仕而优则学”代表了孔门、儒家对中国历史文化的发展起了推动作用,它打破了宗法制度、世卿世禄制度的阶层固化。礼乐在孔子的教育思想中非常重要,他曾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诗》是文学、情感的抒发,但是如果过了度,就会流于泛滥,所以需要外在的礼加以约束,礼的作用就是节。如果过度推崇礼,人就失去了灵性,所以用乐来调节心灵,使情感和理性得到平衡。
在“先进于礼乐”章,谈到区分君子和野人的标准就是礼乐。如何理解“先进”“后进”和礼乐的关系,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历史上“先进”“后进”有不同的说法,其中最重要的有两种:一是认为“先进”“后进”皆指孔子弟子。先进弟子是指孔子弟子中没有爵禄的人,他们是需要先学习礼乐,掌握一定的治国理政的方略而后做官的人;后进弟子指的是孔子弟子中皆已出仕,但需要“文之以礼乐”的人。二是从时间上划分。“先进”指五帝以前,“后进”指三王以后。五帝时期,质胜于文,风气淳朴,三王之后,文胜于质,孔子欲恢复五帝时期的质朴以纠正当时风气。但是从整篇前后联系起来,“先进”“后进”应当还是指孔子弟子,而不是两个大的时代。这里的“君子”,应该指有位者,指拥有世袭爵位的卿大夫子弟,“野人”就是没有做过官,没有爵位的人,也就是平民,所以这里的“先进”“后进”和出身有关系。孔子最后说“如用之,则吾从先进”,先进是野人,因为这些人有真才实学,是通过先学习,而后有了能力才从政的人,这是孔子对于世卿世禄制的一种否定,是一种思想的进步。
“从我于陈、蔡者”章中的“及门”和现在我们讲的一般意思完全不是一回事。在今天的语境当中,“及门”是指真正入了门的正式弟子,但是当时的“及门”,一说是在孔子门下,朱熹《论语集注》:“孔子尝厄陈、蔡之间,弟子多从之者,此时皆不在门,故孔子思之,盖不忘其相从于患难之中也。”一说“仕于卿大夫之门”,认为孔子弟子中当时没有仕于陈、蔡的,所以导致了陈、蔡之厄。这是刘宝楠的看法。我们认为第一种说法比较合适。“从我于陈、蔡者”,涉及到孔子一生当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历史事件。孔子周游列国,遇到的最严重的一次挑战,就是“厄于陈蔡”。
“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这是非常著名的一章——四科十哲。这章之所以和“从我于陈、蔡者”章不放在一起,是因为这章开头没有“子曰”。有人说这章孔子对弟子的定位就像鉴定报告一样,应该不妥。因为这里如果是孔子说的话,会直接称弟子的名,而不是称字,本章中十个弟子都是称字,所以应该不是出自孔子之口,而是孔门后学,或者是当时人的评价。“子以四教:文、行、忠、信。”这里出现了四科,四教和四科到底有什么关系?四科更能作为一个区分的标准,是孔门弟子的一个能力、擅长与特长。学生的成就是由于因材施教,孔子对弟子们的长处和短处有非常深刻的认识,在这一篇中处处可以看到,孔子既认识到弟子们的优点,也认识他们到缺点,能够扬长避短。十哲对理解孔门重要弟子的名单非常重要,这章虽然不是孔子的评价,但代表了孔门的共识。
“德行”和“德性”有较大不同。德行是内外兼称,有时候侧重外在的行为表现,德性是指内在的人性,《周礼·师氏》:“德行,内外之称,在心为德,施之为行”。中国儒学是实践的智慧学,内在的心性、良知和德性是最根本的,但是它必须化为行动,呈现为德行,内心的光明与否,必须用行为判断。从道义上讲,内在的德性很重要;从实践上讲,外在的德行很重要,它是判断一个人有德无德最基础的东西。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与仲弓是德行科,并不是说他们只是内圣做得比较好,德行应该统领着言语、政事、文学,是综合性的。“言语”其实相当于外交辞令,“政事”就是治国理政,“文学”和今天的文学显然不是一回事,这里是先王典籍文献。
“回也,非助我者也”章也是有争议的一章,到底孔子对颜回是批评还是表彰呢?我们认为,实际上这里或许有孔子对弟子委婉地批评,因为孔子不喜欢弟子完全顺服自己,学问就需要不同的立场表达自己的观点,因为“君子和而不同”;但同时,孔子更多的是对其能充分理解自己的学说的肯定。其实颜子也是有自己思考的,“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他只是和子路直率的性格不一样。子路、子贡与颜子并称为“孔门三杰”,在很多文献中,三人往往同时出现,通过他们的回答,境界高下立判。在陈、蔡绝粮之际,子路、子贡的回答都不能让孔子满意,而颜回的回答是对孔子最大的安慰。本章看似是对弟子的批评,但实际上是对颜渊默识心通的一种肯定。
“孝哉闵子骞”章是孔子称赞闵子骞之“孝”。关于闵子骞的孝行,在历史上记载非常多,在民间流行的也很多,所以大家谈到孝的时候,往往谈到两个人物:曾、闵之孝。《韩诗外传》记载鞭打芦花的故事,“子骞早丧母,父娶后妻,生二子。疾恶子骞,以芦花衣之。父察之,欲逐后母。子骞曰:‘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单。’父善之而止,母悔改之,遂成慈母。”到了汉代这个故事已经定型,体现了教化的作用。关于“人不间于其父母昆弟之言”,有两种理解:一说人们对于闵子骞的父母兄弟对他的赞美没有异议;另一说因闵子骞的孝行使其后母、兄弟、父亲免于他人的非议。根据史书记载闵子骞的事迹,后一种说法应更确切。闵子骞的孝行能够让家庭由不和谐变成和谐,这就是最高的孝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