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试就是通过两个人面对面的交流,考察求职者回答背后的能力展现。
面试时面试官到底在考察什么?这是回答面试提问时需要养成的一个思维习惯,根据多年招聘经验来说,考察的点总结起来有3个,但针对不同经验的人群提问的方法可能有些差异。
1、能力匹配度:个人能力与岗位要求是否匹配,可以通俗的理解为,这个工作能不能干?能力能否胜任这个岗位?
2、职业稳定性:面试者的职业诉求及稳定性如何?也可理解为,能否在这家公司长期的工作?稳不稳定?
3、团队协同感:个人职业素养是否跟公司文化匹配?也可理解为,跟部门同事能否有良好的合作?能否融入到公司里?
所以说,所有的面试问题,面试官都是基于以上的意图去提问的,但这些问题没有标准答案,唯一不变的是你回答的思维,面试官会判断你的思维是否透彻?我们要做的就是潜意识的告诉面试官,这工作我能干,而且我能干好,能跟同事们合作愉快,愿意长期发展,值得公司去培养。
了解完面试官提问的目的之后,我们就要知道他们通过什么方法来进行判断?很多人觉得是凭感觉,作为专业角度来说,在稍大一些的公司,HR的面试判断都是有方法论的,这次分享的主体内容就是告诉大家,如何洞悉提问意图,做到知己知彼,百战不殆,HR是如何判断的,了解完这个,可以清晰的知道在面试前如何充分的准备了。
1、行为面试法
这是目前很多HR用的最广,最有效的一种面试方法。
行为面试法是通过一系列问题如“这件事情发生在什么时候?”“您当时是怎样思考的?”“为此您采取了什么措施来解决这个问题?”等等,收集应聘者在代表性事件中的具体行为和心理活动的详细信息。基于应聘者对以往工作事件的描述及面试人的提问和追问,运用素质模型来评价应聘人员在以往工作中表现的素质,并以此推测其在今后工作中的行为表现。
这种面试方法的核心思想是,你的过去,是你未来最好的证明。
没有人知道你未来会做成什么?唯一判断依据,就是当下你表现出来的特征。一个人过去如何,他的未来也不会有太大的变化。人力资源管理中,有一个“人才盘点”的模型,主要是绩效和潜力来判断一个员工值不值得培养,以及使用什么培养方式?对于绩效,可以根据日常工作开展情况去判断,但如何评判潜力呢?不是单凭领导的主观意识,而是靠一系列的测评去判断该员工的“学习敏锐度”。不管用什么指标或测试工具,有一点是想通的,都是判断你当下实际表现出来和自身深层次存在的。
所以在面试的时候,回答问题的思路只有一个,就是用客观事实来证明我们的能力。这种客观事实有很多,可以是你过往的工作经历,可以是某些生活经验,也可以是你针对这次面试做了哪些准备。
在描述经历的时候,需要结合一个思维框架—STAR法则,STAR法则是招聘中面试官分析问题的框架,对于应聘者而言,可以把它作为一种表达结构,面试官要求你说明一段经历的时候,可以利用这种表达方式。
Situation: 事情是在什么情况下发生的?
Task: 你是如何明确你的任务的?
Action: 针对这样的情况分析,你采用了什么行动方式?
Result: 结果怎样,在这样的情况下你学习到了什么?
举个案例,如果你面试的是销售岗,该如何告诉面试官你很合适呢?可以这样表达:
在上家单位,我刚接手河南区域的时候,销售额在全公司的排名都是徘徊在后四名,我当时刚接手时的销售任务是业绩翻一番,年度考核排名在前20%。我通过对区域内所有客户梳理分类,针对性维护上量,积极拜访潜在客户,同时制定以突破为发力点的销售激励政策,充分的激发了团队内工作热情,努力争取集团相关政策支援,在年底的时候,业绩达标150%,个人也被评为公司优秀销售经理。基于过去我的销售经验和团队管理能力,我觉得我能胜任贵公司的岗位要求。
通过清晰的描述自己的过往经历,突出自己的能力价值,面试官对你的认可度会加深印象。再发挥一些,可以说说这份经历给自己带来了以往没有的成长,这也能体现的你学习和总结能力。
2、逻辑表达法
在日常或工作表达中,“想清楚,说明白,知道说什么,怎么说”是我们希望达到的境界。但很多人并不能真正做到让自己的表达充满逻辑性,以致于丧失了很多机会。
在求职节目《非你莫属》上,面试官经常问应聘者,你有什么经验来支撑你做这份工作?一些经验不足的应聘者都会这样去回答:我虽然现在不太会,我是抱着学习的心态来的,只要给我这个机会,我一定能做好。
大家思考下,这个回答中间的逻辑是什么?
“因为我是抱着学习心态来的,所以企业就要给我这份工作机会。”
但实际这个问题的逻辑是:你有什么能力,才能说服我给你这个工作机会。
这就是逻辑学中所说的论证,逻辑分析的基础核心是分析清楚,用相关联的前提,支持你的结论,但要确保前提是正确的,是多数人认可的。如果不是严谨的论据,针对上述问题,面试官会继续问你,你学习心态这么好,那我问问你平时都是怎么学习的,最近在看什么书,能否随便聊一本?如果回答的很浅显,那说明你学习心态不够沉着,学习能力不强啊。
在《金字塔原理》这本书中,就有关于逻辑表达的方法,可以充分运用于面试中。主体的方法就是结论先行,以上统下,归纳分组,逻辑递进。
秋叶老师对金字塔原理简化的总结了下,就是三句话:
(1)提炼中心思想:把结论表达在前面;
(2)分类组织材料:找到某种内在关系组织你的材料,如果需要理解的内容超过7个概念时就需要建立树状层次以降低理解难度;
(3)疑问回答沟通:先让听着认可你的设问,然后快速提供回答,节约听者思考时间。
还是利用结构化表达来举个简单的案例,比如一个新媒体运营经验为零的毕业生,如何获得企业的认可和机会。学习了结构化表达思维,可以很好的解答企业方的疑惑,可以这样回答:
尽管我过去没有相关新媒体运营经历,不过我是一个擅长学习的人,一定会在最短的时间内胜任岗位要求,创造出企业要求的结果。首先我平时有着良好的阅读与学习习惯,每年阅读书籍在30本以上,同时在公众号都经常写作,现在都能能看到我写的文章,而且阅读量和转发量都不错;其次是曾经为了参加平面设计校园赛,我零基础的情况下在网上网上相关教程,顺利的设计出了一份作品,还拿到了优秀奖。
3、PREP表达法
PREP表达法也是一种表达模型,主要适用于演讲、演说。但在面试中,适合回答开放性的问题,比如“你对加班怎么看”,“你对新媒体怎么看”,说到底,这些开放性的问题就是一个很简单的演讲,必须观点鲜明,论据充分,才能取得面试官的认同。
PREP表达法是指:position(观点) 、reason (理由)、 evidence(证据) 、 position(观点),具体的用法就是,先阐述观点,接着分析原因,最好能举出实例证明,最后再强调下观点,类似于小时候学写作文中的“总分总”格式。
比如我们利用PREP表达法来回答“你对加班怎么看”这个问题。
我可以接受临时/特殊情况下的加班,但不接受常态化的加班情况。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立的生活,而且真正工作效率高的人不需要经常靠加班来填补,有可能还是能力不足。前段时间媒体经常报道加班过劳死的情况,过度加班对身体健康是很不利的,而且经常加班后,导致家庭不能付出相应的时间精力去照顾,当失去了一种平衡后,家庭不和睦,继而更会影响工作时心情也不好。
如果特殊情况下的偶尔加班,我会积极努力的配合去完成工作。但如果都是那种领导不下班,下属就不敢走的病态加班文化,我是万万不能接受的。很多人对加班都是逆来顺受,忍气吞声。直到最后支撑不住,以离职、闹情绪等消极的方式去处理这个问题。
这样回答是不是很清晰,大家后续对于这种开放性问题都可以采用这种结构回答。
面试是一个双向选择的过程,以上这些技巧可以很好说服面试官对你产生兴趣和认同,但不代表绝对会录用你,因为录用考虑的因素有很多,可能选择的人很多,可能公司不需要这样风格的人员,可能薪资不匹配,这都有可能。但我们深刻领悟这些方法,并熟练运用的时候可以大大增加面试通过率,掌握更多的主动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