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城计"是三国历史上最充满传奇色彩的一场战役。 可是屡次读到《三国演义》第95回又总感觉在腥风血雨古代战场上,诸葛亮导演的“空城计”好似过于浪漫。心中总有几丝疑惑,难道老谋深算的司马懿真的那么好骗吗?如果不是,司马懿又为何不攻城呢?
小编认为这里面水很深,我们先说司马懿当时采取策略。“空城计”发生在公元228年,在《三国演义》第95回中写到:魏国派司马懿挂帅进攻蜀国街亭,诸葛亮派马谡驻守失败。司马懿率兵乘胜直逼西城,诸葛亮无兵迎敌,但沉着镇定,大开城门,自己在城楼上弹琴唱曲。司马懿怀疑设有埋伏,引兵退去。这段话的最后一句就很令人费解,司马懿作为一支大军的统帅面对一座孤城,即使怀疑城中真有伏兵,也不至于被吓得直接引兵退去吧!他至少可以做出三个选择,也不会伤到皮毛。
一、围而不攻。
我们知道当时司马懿领军人数足有15万之众,这样一支大军完全可以将西城围个水泄不通,切断诸葛亮与外界的一切联系与来源,城中即使埋伏了大量军队,也是困兽之斗。司马懿完全可以以逸待劳,待时间久了,城中的军队得不到粮草补给,城自然也就不攻自破了。这么简单的道理司马懿难道会想不到。
二、相峙不退。
两军对垒,知己知彼非常重要。在不知对方虚实的情况下,贸然进兵,可谓是犯了兵家大忌,所以,司马懿当时没鲁莽攻城是对的。可是万万没想到司马懿选择的对策是三十六计走为上,竟然跑了。不贸然进攻,因为害怕城中有埋伏,那么在城外按兵扎寨总不会有危险吧,这样做的好处是可以长期观察城中的动静,待摸清对方几斤几两后再动手不迟。
三、引蛇出洞。
除上面两个选项外,如果既不想中敌人的计谋又不想错失良机,就可以派一支生力军攻进城去,撕开一条血口,逼着诸葛亮翻开底牌,也是一个可行的对应之策略。就算城中真有伏兵,损失一小股士兵换来敌方的重要情报也是值得的,这种火力侦察或者叫引蛇出洞的战法在现代战争中也常被引用。
可是事实是司马懿选择了最让人匪夷所思的做法,而且根本不听其子的劝阻,扭头跑了。那么司马懿是真的蠢还是装蠢?当然是装蠢。
究其原因是在当时的时局之下,司马懿并不想干掉诸葛亮,换句话说诸葛亮这个强敌对司马懿非常重要,有诸葛亮在,司马懿才能源源不断得到权力,发展自己的野心。古语云:鸟尽弓藏,兔死狗烹。一旦诸葛亮被俘或被杀,司马懿就会像一只无鼠可捉的猫,逐渐被主人遗弃。
再说诸葛亮,他是真聪明,他完全看穿了司马懿心中的这点小九九。如果情急之下,诸葛亮选择出城而逃,司马懿必定追杀无路可退,最后只有鱼死网破。整个空城计,诸葛亮其实只做了一件事,那就是给了司马懿一次放过自己的机会。
谋中有谋,计中生计,这就是三国故事最耐人寻味之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