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蛰》 (唐)刘长卿
陌上杨柳方竞春,塘中鲫鲥早成荫。
忽闻天公霹雳声,禽兽虫豸倒乾坤。
惊蛰,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三个节气。时至惊蛰,阳气上升、气温回暖、春雷乍动、雨水增多,万物生机盎然。
3月5日16时54分,惊蛰,暖日融天,和风扇物。杏压园林之香气,柳笼门巷之晴烟。惊蛰到,一起迎接春天。从惊蛰节气开始,我国大部分地区都已进入春耕时节。
古语说:“春雷惊百虫”。惊蛰,天气转暖春雷渐起,震醒了冬天藏在地下的动物和昆虫,让它们出来活动,
惊蛰的传统习俗
1 吃梨
惊蛰这天,古时素来有吃梨的习俗。“惊蛰吃个梨,一年都精神。”
此刻万物复苏,但乍暖还寒。天气干燥,人也容易口干舌燥,易感春寒。这时候吃个梨,汁水清甜,不仅润肺止咳、滋阴清热,更让人感受到春天的鲜甜。
2 蒙鼓皮
响雷,是惊蛰节气的重要特征。古人想象雷神是位鸟嘴人身,长了翅膀的大神,一手持锤,一手连击环绕周身的许多天鼓,发出隆隆的雷声。惊蛰这天,天庭有雷神击天鼓,人间也利用这个时机来蒙鼓皮。
3 祭白虎
广东一带有惊蛰“祭白虎化解是非”的说法,白虎每年会在这天出来觅食,开口伤人,所谓“祭白虎”,便是祭拜用绘制黄色黑斑纹的纸老虎。
4 打小人
惊蛰为仲春二月份的开始,雷声会唤醒所有冬眠中的蛇虫鼠蚁,家中的爬虫走蚁会因响声四处觅食。
古时惊蛰当日,人们会手持清香、艾草熏家中四角,用香味驱赶蛇虫鼠蚁和霉味。久而久之,渐渐演变成不顺心者拍打对头人和驱赶霉运的习惯,亦即“打小人”的前身。
惊蛰时节,天气转暖,但昼夜温差很大,尤其是惊蛰前后,多发“倒春寒”的现象。在阴雨绵绵的日子,暴露在外的肢体非常容易会引发局部麻木、酸痛等症,长时间下去就会引发关节炎。所以一定要注意防寒保暖,以“捂”为主。
惊蛰可以说是二十四节气中,唯一一个不讲究“补”的节气,而讲究“防”的节气。所以在惊蛰前后,饮食方面,大家应该要以清淡温和为主,并应顺肝之性,助益脾气,这样会让我们的身体更健康。
在日常饮食和养生方面,这里建议多吃一些含高植物蛋白、维生素多的清淡食物。例如:春笋、菠菜、苦瓜、山药、莲子、银耳等等。
惊蛰时,保养肝气十分重要。中医认为春季属肝,肝脏与草木相似,草木在春季萌发、生长,肝胆经脉也在春季为活跃。
如果在春季没养好肝气,肝脏功能或会失常,导致身体气血运行紊乱,进而影响到其他脏腑器官。
惊蛰时节,春气萌动,愿你事事顺心,不负春光,不负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