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以经年的随笔之序


      空闲时间里,一本书和一台写作用的笔记本电脑同时摆在桌上,我的第一反应不是打开书阅读,而是打开电脑想写点什么。当我在阅读别人作品的时候,我想到了这个世界上浩如烟海的文字,而每个人的阅读量其实是非常有限的。我的一生能写下的文字在这浩如烟海的文字里,也不过是沧海一粟。我会写些什么呢?

      要想知道自己写什么,就应该先想清楚,自己写的文字是给谁看的。以前没有想过这个问题,觉得只有自己是读者也是一件不错的事情,至少可以纯真记录,不用给别人看,也就不用照顾读者的感受,就会显得更加自然与流畅。也因为如此,我对自己文字价值的定义只用两个字:陪伴。它会随时都在,是那样的忠诚。

      什么样的人愿意写,或者写得更好一些?我的答案似乎显得和大家所想的不大一样,从我自己的经历去看,我觉得写得好的人可能会经过训练或者有某种目标的驱动,经过学习会写得好。而愿意写的人则是天性使然,亦或可以说是老天爷赏饭吃,就没有别的理由了。

      就好像我,对于文字天生的亲切感,如非为了某种需要或特地表达的写作,我压根儿不会在意什么的章法、语言艺术等,纯粹就是随心所欲地信手拈来,写到哪里是哪里,写什么是什么,何必在意那么多呢,犹如自在畅饮的那种感觉。因此,我才觉得自己写下的文字,是真真切切的随笔,随所遇的生活中的感想而作的笔记。

      写文字成了自己与生俱来的一种习惯,这是我从10岁念小学三年级开始写作文一路至今的最大感受,快30年过去了,虽无所谓作品,但总有文字相伴,早已成为了一种习惯。

      写是自己的事,想怎么写可以随心所欲,我倒是很少去站在读者的角度想应该怎么表达,因为并没有认真想过会有谁读到自己的文字。就像这个世界上,那么多书籍,但是自己也没读几本。

      写下的文字会被谁读到,有种随机性在里面,是一种缘分,是难以考虑到的,以其把精力花在难以预料的事情上,不如多和自己坦诚相见,好好看看自己在这个世界里的模样。

      写下文字的人,不应该提前假设遇到知音般的读者,反而应该更多假设自己写的文字都是没人读的,这样才会有最为原始的表达欲,管是谁读到呢,我就只是单纯的想表达而已,如此一来则更好远离了功名利禄而变得更加纯粹。

      现实里,在这个世界中每个人都忙忙碌碌,照顾好自己和身边的人已耗尽诸多的精力,谁又还有很多的闲情去透过文字理解素未谋面的作者呢?尽管如我这般生活还算过得去的人,读书更多也只是闲暇之余学习与消遣的需要,不会多去思虑关于文章背后作者太多的内容。

      我并不那么爱读书,是因为我觉得自己并没有掌握读书的方法,每翻看一本书都想认真读懂,学到很多,记住很多,但是随年纪而上的记性却满足不了这样的“欲望”,所以读得很慢,也读得不多。而写作却要容易得多,只要是自己在想的、在感受的都可以轻而易举变成文字。

      文字陪伴了我,成了我的一种习惯,我觉得是与生俱来老天爷赏饭吃,和努力与否并没有多大关系。这让我感受到似乎冥冥之中有着某种使命,于是我陷入了沉思,我应该怎么样肩负起自己这样的使命呢?只是用随心所欲的文字表达陪伴自己短暂的一生,还是该如何呢?

      我想到了,如果我有的只是这种自我表达的从容自在、随心所欲,而没有作家那般精湛语言、巧妙构思、精彩故事等可以成为作品,我的这份自我表达如果要有某种价值,应该是一种传递,陪伴的传递。文字陪伴了我的一生,而我也用自己的文字去陪伴阅读到我文字的人,那这可以算得上是这种与生俱来的习惯最好的归宿。

      于是,我想到了随笔,自由而真切的表达,不为名利的写作,只为让读到的人可以感受到有人陪伴的存在,就好像在一个大雪纷飞的夜晚,我们在满是温暖烛光的屋子里相视对坐,读者看着我娓娓道来我在这个世界里的所见所思,我认真地诉说着,陪着他在这个漫天风雪的夜里,有个伴,让他觉得自己并不那么的孤独。我们甚至还会相视微微而笑,一起看向窗外飞雪漫天,体味人生平淡之中的味道。

      这就是素以经年所写随笔的开始。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