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城春晚。垂柳乱掩红楼半。
小池轻浪纹如篆。烛下花前,曾醉离歌宴。
自惜风流云雨散,关山有限情无限。待君重见寻芳伴。为说相思,目断西楼燕。
——苏轼《一斛珠.洛城春晚》
这年,二十一岁的苏轼与父苏询、弟苏辙父子三人离蜀赴京赶考,过关中,至洛阳时正当(闰)三月,乃暮春时节。
垂杨生绿,已可成荫,半掩红楼,摇曳参差。小池清浅,波纹如篆,如斯美景,谁人顾盼?景动人心,瞬息万里,那年那月,烛下花前。不醉美酒醉离歌,何时执手再重说,风流已散情不散,他日寻芳君为伴。此情此景谁可拟,斜阳一半西楼燕。
苏轼与乡贡进士王方之女王弗成婚时十九岁,王弗十六岁。婚后不到一年,家里就筹备让苏轼苏辙兄弟两人进京赶考。
王弗嫁入苏家,侍舅姑“以谨素闻”,她出身于书香门第,但并不以诗书自矜。“其始,未尝自言其知书也。见轼读书,则终日不去,亦不知其能通也。其后轼有所忘,君辄能记之。问其他书,则皆略知之。由是知其敏而静。”这段文字出自苏轼多年后所作《亡妻王氏墓志铭》。
“敏而静”是苏轼给爱妻的评价。这是一位聪慧而低调的女子,知书而不自言,但她显然很喜欢自己夫君沉浸于读书时的模样。“见轼读书,终日不去”,这个简单的细节让人陶醉而感动。念念有词的苏轼,在读书的间隙,抬眼不经意看到凝神望着自己的妻子,和她嘴角浅浅的微笑,这是怎样的温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