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苏轼,我能想到的是“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是“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是“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如同云云众词人中的甲乙丙丁,直到在学习强国地方台中偶然看到一档电视节目,张晞临(《破冰行动》中和马云波的饰演者)和一群骚人墨客吟诗作曲,不禁驻眸观看,他们正在讲东坡先生的《定风波》,“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寥寥几字,却已触动我的心弦,赶忙搜来了全诗,才知道这几句并不是正文,“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寒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一下子我的心就被摄住了。
我心中对苏东坡先生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究竟是怎样的经历才会让人有如此豁达洒脱的心境?究竟是怎样的才学才能写出“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这样的句子?因着这样近乎狂热的热爱,我背会了这首诗,并且分享到了朋友圈,宁宁哥给我分享了林清玄的《逃情》,在轻音乐的氛围中听完了逃情,音乐美衬托下的辞藻美渲染出一种陶醉的摄人心魂的意境美,在那一刻,我忽然明白了我为什么对中国文学如此着迷,那种美惊天动地,摄人心神,那种精神满足和心灵契合的开心胜过人间一切。
毫无疑问。我买了《苏东坡词传》,今天书到了,迫不及待地读了起来,学习并背诵了第一篇词《一斛珠》:洛城春晚,垂杨乱掩红楼半,小池轻浪纹如篆。烛下花前,曾醉离歌宴。自惜风流云雨散,关山有限情无限,待君重见寻芳伴。为说相思,目断西楼燕。进而了解了《一斛珠》的由来:那年那日是唐朝,那君那人是玄宗。时唐明皇在花萼楼,恰逢外使觐见,奉献颇丰,遂命贴身太监从贡物中取珍珠一斛,悄悄给梅妃送去,这位“尤知音律”的“梨园鼻祖”,同时命乐府官用新声谱曲,名“一斛珠”。
而词背后的故事让我对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有了新的解读,同时歆羡感动。父母之命,未必全错,媒妁之言,未必不美。苏轼与王弗的爱情无疑是这样的。王弗嫁入苏家,事舅姑“以谨肃闻”,出身书香门第,但并不以诗书自矜。苏轼如此评价其妻王弗,“其始,未尝自言其知书也。见轼读书,则终日不去,亦不知其能通也。其后轼有所忘,君辄能记之。问其他书,则皆略知之。由是始知其敏而静。”“见轼读书,终日不去”,这个简单的细节,让人陶醉而感动。念念有词的苏轼,在读书间隙,抬眼四望,不经意间看到凝神望着自己的妻子。和她嘴角浅浅的微笑,这是怎样的温馨?
我不知道东坡先生还会给我带来多少的感动,但是,找到一个让人崇拜的人相爱,灵魂契合、互相引领,那该是多么幸福的事情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