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做到知行合一?(一)
知行合一之所以困难,常见原因是认知的不够深,因为知不够,往往行才更难。而当具备了足够深的认知之后,却还做不到,这是什么原因呢?
很大的可能性,是心力不足。而心力,是有方法修炼的,从「心力」出发,能提炼出四个维度,这也是你评判一个企业家厉不厉害,非常重要的框架。
到底什么是心力?
心力,具体来讲,可以分为四个维度:愿力、专注力、洞察力和创造力。
先讲「愿力」,这个好理解,就是俗话讲的发多大愿,成多大事。我举两个最经典的例子:当年,乔布斯多次从加州飞到纽约,他要去找一个人,时任百事可乐 CEO的斯卡利。
百事当时顺风顺水,收入和市值节节高攀。而当年的苹果,是一个濒临倒闭的小小创业公司。乔布斯一己之力,找到高高在上的斯卡利,在冷风阵阵的阳台上,看着车水马龙的街头,用激光一样穿透力的目光,看着斯卡利,说:你是甘愿卖糖水,还是跟着我去改变世界?
你想想看,改变世界,这得是多大的愿力!我记得大学时看过一本书,叫吸引力法则。它讲说,你遇到的一切,其实都是你的心吸引而来的。当你的愿力,念力足够大,也许真的就具备改变世界的力量。
说到心力的第二个维度,「专注力」
什么是专注力?它是一种聚焦的能力,本质是做减法、不断排除千扰,把注意力、资源,能够集中起来配置在最重要的事情上的能力。专注力,还有个特点,能在一件看起来似乎枯燥、乏味、暂时没有回报的事情上,长期持续投入,而不跑偏,不分神的能力。
但问题是,人心的愿力可以无限大,但企业的资源是有限的。在限制条件下做事,它要求我们,必须专注。
这样的企业家很多,任正非、巴菲特、王传福、秦英林、曹德旺、陈启宗等等等等。它们都是能数十年如一日,只做一件事,用全部精力,只把一件事,做到业界最好。这是专注的力量。
心力的第三维度是「洞察力」,洞察力为什么很重要?
设想有个企业家,发愿极大,人极度专注,但是它跑偏了,在错误的路上发了大愿,并且专注的在错误道路上蒙眼狂奔。这会怎样?一定会失败。
那么,究竟怎样算是洞察力呢?能够从无数杂音和复杂信息中,提炼出最关键的那一个核心要素的能力,就是洞察力。筒言之,就是抓本质的能力。
巴菲特刚毕业时,有一次去拜访GEICO做调研。
结果好不容易到地方了,大门紧闭。巴菲特扫兴正要走,发现楼上灯亮着。他好说歹说,保安让他上去。结果,他遇到了人生的贵人,GEICO的副总裁兼财务总监戴维森。
戴维森告诉他,保险(财险)这个生意的诀窍,就是低成本优势。从无数繁杂的要素中,直捣龙门的提炼出「低成本」这三个字,让巴菲特醍醐灌顶。
一家保险公司,想要更赚钱,它要做到两件事:第一,更低的赔付率,少出险,才能少赔钱。赔付少,剩下的就都是利润;第二,公司要精打细算,更节约,运营成本低了,剩下来的,也都是利润。
巴菲特由此洞察了有关保险最重要的事。但还没完,还有一个至关重要的能力,帮助巴菲特打造出了世界上最成功的保险公司。
而这个能力,也事关企业家和它的事业,能否持续伟大。这,就是「创造力」。
「洞察力」和「创造力」
这两个能力值得重点讲,因为 「洞察力」关乎看见本质,不仅对企业家重要,对成为好的投资者也极为重要。而「创造力」是企业家持续推动企业,保持伟大的关键要素。
这两个重要能力下一篇再详细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