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我30多岁了,等10年后就40多岁了。
再提及“愿望”这个词忽然有种微妙的感觉。为什么会这样呢?可能在我潜意识里面,“愿望”是小年轻的事情,而我,已经不年轻了。
如果我们问孩子:你有什么愿望吗?
孩子可能会说:想爸爸妈妈的陪伴,也可能是想要好吃的食物或者好玩的玩具。
在神话故事里的阿拉丁神灯,据说能实现三个愿望。我知道这个故事后,有一天想着,如果我有幸能捡到这盏神灯,那我许最后一个愿望的时候一定是“再让我实现三个愿望”,等又实现后再留一个愿望“让我再实现三个愿望”,这样我就可以实现无穷无尽的愿望了。虽然暂时没有想好愿望是什么,但是在数量上我绝不认输,总要保持有实现愿望的能力才行。
我还记得我5岁时候的画。在森林里,有一幢大大的房子。里面有专门的图书馆,我可以窝在里面天天看书。这或许就是我那时候的愿望了。
让我现在再来看这幅画,一定对“森林”这个地址万分的疑惑,很想穿回去看看那时候脑瓜里到底在想什么。应该是经验不丰富,就觉得“绿色”很好,有花有树有河流很好。居然一点都不考虑现实的问题。森林里唯一的房子,与世隔绝,水怎么办?电怎么办?交通怎么办?森林里的蚊子和蛇怎么办?
看,人一长大,想法就多了,也更加务实了。
之前最羡慕的就是朋友圈的朋友了。在我上班的时候看到他们在全球各地,那怎么一个感慨了得。看到这个朋友考上研究生了,看到那个朋友出国留学了;看到这个朋友环游世界了,看到那个朋友又休假了;看到这个朋友升职了,看到那个朋友加薪了……
再看看自己,一事无成,一无所获。工资吧,捉襟见肘;学习嘛,又不想去考试。不要说环游世界,走出家门都要思考再三。
成语“三十而立”,而我还在苦苦挣扎温饱线上。对比之下,那真是“万箭戳心”。
尤其是老妈还在耳边吹风:那个谁谁给员工每个月开的工资都是10万多了,那个谁谁是博士了。
没有博士的学历,又没有那么多的钱。在“自我”不够强大时。这样的刺激简直让我“头顶冒烟”。
好在上次参加了“沙盘咨询师”的培训,当我有这样情绪的时候我学习着“向内看”。
看到这样的信息、听到这样的语言,我是什么感受?为什么我会有这样的感受?这样的感受出现的深层次的原因是什么?我可以怎么调整自己?
跟着这些问题顺下来后,我会发现自己的情绪在好转,而“不舒服”的时间越来越短。
前一段时间,我认识的一位年轻的心理咨询师出了书。出书,似乎是我很小时候的愿望。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埋没在尘土中,再不曾出现过。有时候甚至觉得,这是一个很遥远的梦。
后来我不知道怎么加了一个出版社的负责人的微信。他天天发的信息是他自己出的书,以及为他的写书营宣传。前期教写作,后期招作者,但是要自费。
我以为那个咨询师是自费出书,没想到咨询师一脸疑惑:啊?是出版社给我钱啊。
作者写稿,出版社或者编辑部给稿费。这才是我心目中正常的流程嘛。但是要达到有什么要求呢?我问他,他一脸迷茫,说:他来找我的呀。我怎么知道。
好吧,你赢了。
我开玩笑地说:你把那个编辑的微信号推给我呗,也许10年后我有机会找他。
他很耿直地回复:那等你需要的时候再推给你呗。
我说:如果等我需要的时候再推估计一辈子都没有需要了。现在我知道朋友圈里有个编辑,更有干劲一些。
好好努力,争取10年后有机会出书吧。当然,不是自费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