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文 | 墨尔本十刀姐
副标题——《2018年,我都做了些什么?(一)》
好久没来更新了,很多朋友估计早已忘了我,不过没关系,哪天想起来还能回来看看。
2018年是我来澳洲的第二年,这一年我做了一个重大的决定——养一条狗,哦,不对……去上学。2017年就已经申请了学校,决定读一个diploma,但是能不能读当时还不知道,不确定学校是否会录取我。选择diploma的原因是时间短,价格也能接受。
收到录取通知书以后,我又有点儿犹豫,一是当时已经在一个实验室找到了工作,老板虽然不咋地,同事还是可以的,离家也近,我隐隐约约感到了一丝满足,有点儿不想离开舒适区;二是怕自己毕不了业。磕磕巴巴的英语,一知半解的听力,我对自己表示深深地无语。
回到家和家里人商量一下,当场被骂醒。
“你疯了?你现在这个工作,大街上随便拉一个阿猫阿狗都能做,你还指望在这里长干?要积累没积累,要钱没钱,要技术含量没技术含量,你可快拉倒吧,麻溜儿的去上学吧。” 家里人怒了。
就这样,我辞掉了工作,和两个要好的同事在厂门口合影,然后挥手道别。在澳洲的打工生涯暂时告一段落。
2018年2月,我正式进入墨尔本皇家理工大学开始为期一年的diploma学习,第一天去学校只是一个简单的开学典礼,在学校的阶梯教室里,我第一次看到下周有可能成为我的同学的人,几乎没有亚洲面孔。在第一排的桌子上几张打印出来的A4纸上你可以看到自己在哪个班级,那就是你今后一年的班级。招生办的经理先用PPT给我们讲解了关于学校系统和学校资源的概况,讲完以后由各个班级自己的老师领队,到学校的几个区域去逛了一下,告诉我们学校的一些功能区、图书馆、教室等。我所在的校区是墨尔本皇家理工在city的校区,教学楼散落在几条繁忙的大路旁,格外显眼。
一周三天的课程开始得猝不及防,我们这个专业有5个班级,我们班30个学生,其中女生算上我只有三位,我说唯一的中国人。上课第一天我们填了一个表,我瞅了一眼旁边那个金发碧眼的小鬼佬,出生年份赫然写着:1999年。
一瞬间有点儿后悔了,觉得自己是不是疯了?和高中毕业生坐一起,学这个?
心情总是起起落落的,就像我们的人生。出国意味着人生归零,要用惊人的毅力来重新走出完全属于自己的一条道路,任何第一代移民的人生都不可复制,必须一步一个血脚印的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路。
想想之前在华人公司的那些奇葩事情,那是我再也不愿回去的噩梦,于是我又坚定了自己的目标。
每周两天在教室的课程,一天在室外的课程。刚开始上课像听天书一样,还好教案能看懂不少,老师答疑很耐心,有什么不懂的都可以去问。每次上课都需要签到,出勤率会算在最后的成绩里。考试的成绩只占了不到50%的比重,另外还要看作业的分数和出勤率,各占一部分权重,所以开始一次没考好不用太着急,把握好每次的作业和下一次考试就好。
开学两三周以后,作业的due day纷纷要到了,每天不是在写作业就是在去写作业的路上,作业基本上都是先从学校的系统里面下载打印出来,然后做完再扫描进电脑提交。
在澳洲上学,每天登陆学校的系统和查看自己的学生邮件非常非常的重要,在这里老师很少在课堂上口头通知什么事情,几乎全部都是通过邮件和学校系统通知,如果你不养成查看邮件的习惯,有可能错过很重要的通知,后果自负。同学之间也不像国内的大学那样来往密切,放学以后大家都各自回家了,我很多同学都有兼职,每周上课三天,另外两天都在工作,这点我很佩服。
虽然大家都很忙,但是我还是硬着头皮和几个同学尬聊,希望能交到一两个要好的同学,平日里也能互通有无,有的人看到我磕磕巴巴的英语也对我没了兴趣,但是架不住我一直在尝试接触更多的同学,最后我终于有了两三个可以算得上很“铁”的同学,顿时觉得自己的消息也灵通了很多,有的事情觉得自己一知半解也可以发消息问问他们。真是应了那句老话:朋友多了路好走。
2018年7月,我们从朋友家里接回了家庭新成员——bobby,从此开始了幸福无比的铲屎官生活。
❤️爱你,bobby!